浅谈学生动作协调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19-01
动作协调是人体运动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选拔运动员的重要参考依据,它直接影响学生运动技术的掌握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中,学生协调能力好就能较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規范程度也会较高,反之,活动时常常会觉得特别费力气、紧张,动作姿势也往往不正确,注意力总是只能集中在某一个部位上,而不可能顾到其他方面。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对运动技术动作的掌握,使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响,并逐渐会对运动技术动作的学习失去兴趣。可见,提高学生动作协调能力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要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必须要了解影响动作协调的因素,即遗传、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等运动素质、已形成的动作习惯等。
首先,遗传是我们不可抗拒的因素。如身高、骨骼、肌肉类型等,这些个体的差异可以说是协调能力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例如:下肢在身高中所占的比例对我们身体重心的影响,肌肉纤维类型对肌肉力量的影响等等。
其次,动作速度、弹跳力、柔韧性等运动素质与协调能力关系密切,也是影响动作协调的重要因素,这些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完成动作时把握动作技术的空间、时间、节奏等特征以及各部分肌肉用力的协调配合,而这些都反映了协调能力的发展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协调能力的发展要依赖于其它运动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第三,已形成的动作习惯是个体动作协调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影响动作协调的最重要因素。如跑、跳、投动作,生活中习惯的举止等,这些已形成的动作习惯中的动作环节会在学生学习运动技术动作中首先表现出来,如学生在练习投篮的鞭打动作时做出的抛掷物体的习惯动作、运球动作做出的拍打动作,还有学生平时跑、走时的摆臂动作等,这些动作如果是以一种不协调的方式被记忆下来,成为习惯动作,学生的协调能力就会受到极大影响。
第四,要加强学生的动作协调性的训练。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动作协调是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的协调性,即指在空间内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能力。人从一出生,就在不断的学习各种动作,如爬、坐、立、行、跳跃、攀爬、投掷等等,通过这些动作的学习,小脑内就建立了在特定空间内的特定肌肉群活动的联系,形成了固定的神经肌肉连接,这就是大脑皮质调节下不同肌肉群间协调性的基础,也就是已经形成的动作记忆,掌握的正确运用肌肉工作的动作记忆越多,我们在学习运动技术动作时表现出的协调性也就越高。
从以上分析来看,在体育课中要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队列练习,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坐、立、行姿势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改善身体形态。
2.在体育课中,要注重各种跑跳动作的练习,发展他们的柔韧性,使他们学会并掌握各种跑跳动作的正确用力方法及身体各部分的协调配合,以增加动作记忆储备。
3.根据学生的运动水平多教一些学生易于掌握的运动项目,使之能经常练习。
4.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运动技术动作细节的讲解、示范及纠正。学生在练习运动技术动作时,在细节方面表现的错误动作往往是已经形成的动作习惯,教师及时加以纠正就能有效地改进已经形成的不良动作习惯,形成新的动作定型。
通过几年来教学中探索及实践,我在体育课及运动训练中,采用以上这些方法,在教学及训练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强化纠正,经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学生的协调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03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