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探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同军

  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新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法着眼于给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践中,笔者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着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活动中探究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是一对矛盾,从而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性和不稳定性。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直观、具体形象的事物,让学生经历猜测、推理、操作、验证等思维过程,逐步建立起事物的一般表象,帮助学生抽象、概括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形成数学概念。如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可让学生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学生很快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得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此时,教师继续引导,“谁还能用别的办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其他图形,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画一画、折一折……立即活动了起来。有的想出: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下底,另一个三角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两个三角形的高相同,即梯形的高,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为上底×高÷2+下底×高÷2,就是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动手操作,学生手脑并用、自主探索,使他们尝到了探究知识的乐趣,同时也掌握了探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2.合作中探究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研究者。在课堂内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时,一般都离不开小组内合作和小组外的沟通,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当学生用滚动法及绕绳法测量出圆形实物的周长后,我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要求学生想办法测出它的周长。虽然一位同学勉强用绕绳法测量,但是下面的同学议论纷纷:“不行,太麻烦了,而且不精确。”这时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圆周长究竟与什么有关,如何测量、计算圆的周长呢?此时,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已成为学生共同探究的焦点。通过学生间小组合作、实验、交流,很快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开展数学操作,进行数学交流,在概括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到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辨析中探究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密切,系统性强,小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间的联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构筑一个舞台,让学生在知识的混淆处、概念的模糊处、学习的重难点处互辨。在辨析中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的形成过程,使概念系统化。例如,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一单元后,由于所学概念多,极容易混淆。在单元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概念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类辨析,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知结构,形成概念系统。
  4.实践中探究
  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快乐。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有关税收、利息等方面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学生要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困难重重。这时我们可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看书、上网查找资料、询问父母、访问有关部门等多种有效的学习途径,获得所需要的知识。学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经历了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了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在实践中探究感悟数学知识,构建概念,形成知识系统。
  作者单位:
  江苏盐城市盐马路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