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实验教学的几点意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荣青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定律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对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比较、综合而得出来的。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物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适当修改物理实验的内容和方式,以实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得到真知,收获乐趣。以下是笔者对于物理实验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重视物理实验,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一直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物理实验,往往是走走过场。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已迫在眉睫。
其一,实验是科学发展的基础,没有实验所显示的现象,就很难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让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自己去探索和验证规律,这样有利于开发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得以产生的源泉。
其二,通过亲手实验,探索最合理的操作程序,让学生明白:实验不仅仅是为获得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和体验获得结论的探索过程,只有亲身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对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实验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才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另外,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让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发现其内在本质。
其三,按照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所以在实验课上,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得出数据――总结结论。采取这样以人为本的教法,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多元智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物理知识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物理现象、物理变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此,贴近现实生活成为物理实验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一方面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清楚地认识到所学知识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
比如,在“动量定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先做一个实验:站在高处向下跳,让大家观察其跳下着地时的腿部动作――弯曲后站立;然后让其再跳一次,但要求着地时腿部不能弯曲。请他谈谈两次跳下后腿脚的感觉,并提问:为什么两次跳下时的感觉不同呢?由此引出动量定理的教学。
又比如,在讲授“匀速圆周运动”的内容时,学生对“物体做圆周运动必然存在向心力,失去向心力物体将做离心运动”感到难以理解。可以设计如下表演方案:几组学生,每两人一组手拉手,一个人站在原地旋转,另一个人在他的带动下围绕他做圆周运动。问其感受,做圆周运动的学生说受到拉力,且拉力的方向指向原地旋转的学生。重复上述表演,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请原地转动的学生松开手,做圆周运动的学生不再做圆周运动而是向某一方向跑去,做离心运动。表演之后,学生深刻理解了这一原理。
总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多创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实验情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实验中来,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得知识,得到乐趣,并通过物理实验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还要适当增加探究性试验,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实验。
一是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也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好方法。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是关键,要求教师把握好尺度,所定实验用品从生活中能找到、实验目标略高于教材、实验操作简单易行无危险、实验方案要求多样化、实验内容要融合相关学科等。
如利用沙摆研究振动图像后,如改变拉平板速度,图像会有什么变化?又如利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将小球变换为不规则的重物,怎样测定重力加速度呢?有时候在实验之后,可要求学生想一想,利用现有器材还可以做什么实验,以进一步扩展演示实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是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比如将《研究小灯泡的伏安特性》实验改成一个设计性实验给学生提供以下可选择的器材:小灯泡(3.8伏)、电流表(10毫安)、电压表(0~3~15伏)、滑动变阻器(50欧)、游标卡尺、米尺、学生电源、电键、电阻丝、多用电表、导线等,其他则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是一个有很强综合训练的实验,在原理上,要求学生能从对小灯泡电阻的估算中正确选取用外接法测电阻的从而合理选用所提供的器材。在所给电流表量程达不到要求时要进行合理改装,否则会损坏仪表。在改装过程中要通过截取电阻丝来做并联分流电阻,教师要进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从中真正领略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欢欣,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开发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是如果学校条件好,还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课外试验,尤其是能使物理知识得以延伸的实验。
作者单位:山西吕梁市技工学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1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