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冬梅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异彩纷呈,教学方法科学多样,课堂气氛更是活泼民主。而当表面看来非常精彩的一堂课下来,我们静心细细品悟,却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许多教师把课标中的对话理论误解为仅仅是对学生的“听…‘说”权的维护,从而把阅读课上成学生自由交谈课,把文本撇在一边,甘当“伙伴”而忘记了“教师”的专业角色。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语文教学的过程包括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对话,其中首要的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如果不在文本上下工夫,就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样对的话,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
  于漪先生说:“如果把基础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语文学科就是这棵大树的根。因为语文是影响人一辈子的。一个人,不论他将来从事什么工作,语文都将陪伴他的一生。一个人如果想要自己将来的生活之树枝繁叶茂,那么就一定要有非常壮实的根,而这个根就是语文”。由此而见,语文教学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与提高有多重要。从教学来看,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课文,大多是名家名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用灵魂去拥抱。我们不能只是把这些塑造人类灵魂的精品肢解。文本内涵的深厚性要求教师通过对话来挖掘文本深层次的意蕴。同时,如果让学生“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那么教师必须有深厚的“功底”,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后,才能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把自己对文本的思考与感悟,情感与体验以及独特的见解展示出来,由此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人生。
  对于语文课堂来说,以文本为本,以学会阅读揣摩运用语言文字为主。由此,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好均难于体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难免落空,创新也恐怕只能是纸上谈兵。那么教师在与文本的对话时,应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为目的,让学生真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领略文学作品优美的文笔,精巧的构思,深人体会作者想传达的感情经验,人生体悟以外。我们更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来感悟文本的艺术意味。而品味文章的语言,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从文章看似平淡的语言中,揣摩语言的内涵
  
  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们在读课文第四段、第五段的时候,注意对父亲的这样一些语句:1.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2.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如果我们调动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不放心”“不要紧“‘不要走动”。这些很平常的父母的叮嘱,做孩子的常常听不进去,感到太烦人,体会不到父母的深爱。而恰恰这些看似平常的,让人忽略的词语,却是让我们能领略文章父子情深的钥匙。体会“背影”的无穷内涵。
  
  二、联系人物形象。品昧语言的内涵
  
  如《范进中举》中,这样描述:“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皱了许多,一路低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个“扯”字是个普通的动词,但是联系上下文我们发现,这个字另有深意。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是极度瞧不起这个女婿,态度粗鲁野蛮。可是范进中举后,对他的女婿是处处小心,时时邀功。一个“扯”字生动描绘出胡屠户的丑态,充分暴露出这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小人的丑陋灵魂。
  
  三、从动词、形容词、副词着手。寻找美点
  
  关注这些词语在文中的运用。如动词,作者常用一些拟人化的或欢畅轻快或沉郁冗沓的词语表达欣喜、热爱或沉重、哀伤的情感。例《紫藤萝瀑布》中“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这里的几个动词“流动”“欢笑”“挑逗”既表现紫藤萝开花充满生机活力的景象,又表达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赞美之情。同样,作者也往往善用鲜丽清朗的形容词表现事物的美和欢乐喜爱之情,反之亦然。例《春)一文中描写春化,春风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清脆的喉咙”“婉转的曲子”“嘹亮地响着”。又例《紫藤萝瀑布'中“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只要我们认真关注文本,就会发现作者在用词方面都是煞费苦心的。
  《语文课标》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能。”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通过品昧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在体会其艺术魅力的过程中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阅读。由此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3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