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变学生被动地位为主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创设参与条件;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科学地评价,扩大参与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 参与意识
  
  目前,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还不强,很多学生都没有养成对问题的探究习惯,依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能够质疑问难,提出新异观点的学生如凤毛麟角。这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呢?本文就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激发兴趣,培养参与热情。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数学课的教学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否则,就很困难。事实上,导致数学成绩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际昭示: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2.“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是教师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参与兴趣的。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使他们在课堂上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事实证明,只要一提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的“点化”,他们就会觉得惊奇。这兴奋、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参与兴趣,从而获得新知识。
  3.运用情趣性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所谓情趣性教法,就是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或方法,它让理论寓于情趣中,从而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很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方法寓教于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改变空洞的说教式的教学法。比如教师在教“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上课开始时,让同学们想一想、拼一拼,看谁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自己推一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纷纷动手拼凑,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经过几分钟的操作,以及教师的点拨启发,最后得出统一的结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且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这个三角形面积的2倍,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也比较牢固。
  4.创设参与条件。教学中应该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其中一部分的,就让他们完成那一部分。避免把所有内容都当新知识讲解。并在他们独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讲评,深化同学们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理解新知识、掌握规律,达到学懂弄懂的目的。
  5.运用新知识,升华参与意识。巩固提高是最简捷的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手段。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梳理知识,从更高层次上领会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以能力为核心的目标,是升华参与意识的极好办法。而要提高运用的效果,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5.1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教师在课堂上单纯的讲解,看上去不乏精彩之处,但它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参与教学,相反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深、掌握不牢,灵活运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题能力也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为了全方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应注重精讲多练,讲练结合,以练习为主,做到每堂课都有随堂练习。教师精心编出题型多样、难度适中的练习题,学生练得有兴趣,从练习中找到了知识的“源泉”,体验到了“现买现卖”的乐趣,再加上适时地点拨,又提高了学生的审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2 课外作业形象化。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可采用变式练习等多种方法。比如在讲应用题: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km的两地相对开出,2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km,乙车每小时行多少km?在讲完这个题后,教师在课后作业中把题目改成:“甲车每小时行60km,乙车每小时行75km;甲乙两车从某地相背开出,经过2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km?”从而把相遇问题转化为相距问题,但解法相同,使学生认识到了不同的题也可以得到相同的解法,从而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也不断使学生把所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于实践,尝试到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甜头,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这一定会形成数学教学的良性循环,获得最佳效益。
  6.科学地评价,扩大参与面。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只是发挥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因此,科学地评价能够扩大学生参与面。
  6.1 评价的多元化。学生的兴趣、知识层次、动手能力都存在差异,所以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实行评价的多元化,也是扩大学生参与面的有利因素。评价的多元化促使课堂训练方式的多样化,集知识性、趣味性、协作性、探究性为一体,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对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有帮助,而且对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6.2 发展性评价。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基础不好,不能把要求提得太高,要注重他们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进而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觉得他们不能马上提高到和基础好的同学一样的水平就不给予肯定,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研究和解决,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