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效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尤其在社会变革的新时期,如果还按教熟了的老套路、老方法去做,势必会我们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我们辛苦的付出之后,学生反倒学不会。正是这种原因,对教师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这个词语用了很多年,但究竟怎样去做,到现在也是所有人关注的。数学本身就枯燥,很多人一听就头疼,每个人对数学的理解有差异,也就造成了学生数学水平的不同。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数学水平不同的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前,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指明这是本课的重点,是本节要讲授的重点内容。教师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问题由易到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100%的小学生进入了初中,而初中毕业生大约只有50%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50%的毕业生将进入中专、职校学习。教师应从义务教育的性质、任务上全面认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以便更主动积极地适应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而不应仅仅局限于适应升学的需要。
“因材施教”,就是在备课时要备学生,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实现课堂中教学、学习、发展同步和协调进行为宗旨,力求各层次学生在适度的紧张气氛中以求最佳发展。
2.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容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教学手段进入了教室。对教师来说,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现代化教学手段,其显著的特点,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课容量,从而把原来四十五分钟的内容在四十分钟中就加以解决;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把课上每一分钟利用好,把擦,写的时间腾出来,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点、线、面中体会组合的神秘,在数与式中感受符号的奥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在课临近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同时通过投影仪同步地将内容在瞬间跃然“幕”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课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板演量大的内容,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的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自编电脑课件,借助电脑来生动形象地展示所教内容。如讲授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形时,利用电脑可以方便快捷的比较它们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3.根据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每一堂课都有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要求。教师要能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对象的变化、教学设备的变化,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对于新授课,我们往往采用讲授加练习来向学生传授新知识。而在几何中,我们还时常穿插演示法,来向学生展示几何图形,或者验证几何结论。如在教授几何中的圆之前,要求学生每人用铁丝做一个圆的几何模型,观察其周长,半径的关系。这样在讲授圆的性质时,相互联系易于理解。有时,在一堂课上,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4.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多鼓励、少批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掌握情况。如在讲完一个概念后,让学生复述;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部分擦掉,再请不同水平的学生上台板演。有时,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根据他们的水平,提问适合他们的问题,尽量让他们有较多的锻炼机会。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进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能热爱数学、学好数学。
5.要精讲例题,多做课堂练习,腾出时间让学生多实践。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教师要精选例题,可以按照例题的难度、结构特征、思维方法等各个角度进行全面剖析,不片面追求例题的数量,而要重视例题的质量。解答过程视具体情况,可以由教师完完整整写出,也可部分写出,或者请学生写出。关键是讲解例题的时候,要能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而不是由教师一个人承包。教师应腾出十来分钟时间,让学生做做练习或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或解答学生的提问,以进一步强化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若课堂内容相对轻松,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出适当的要求,为下一次课作准备。
数学上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让每个学生都提前准备了1cm、3cm、4cm、5cm、8cm、10cm等几种长度的木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随意取三根首尾相接拼成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感知、猜想,最后归纳出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之和与第三边长度之间的关系。来源于实践的定理,学生终生难忘。
6.数学与生活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如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正负数是比较难的。我在上正数与负数这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描述我国东北冬天特别冷的时候,说那是滴水成冰。这时问学生假如你是天气预报员,请问此时此刻的温度是多少?生1:零度以下17摄氏度。生2:零下20摄氏度,……虽然“天气预报员”的误差较大,但在同学的模仿中用了“零度以下”或“零下”的字眼,这就引出负数的概念。如此引入,给学生以新、奇之感,以“趣”引路,以“情”导航,把僵化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乐园,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吸引学生的参与,变“苦学”为“乐学”。
总之,课堂效率的提高,也是老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只要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实践,一定会摸索出一条适合学生的道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0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