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默会知识理论下的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默会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默会知识无法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它通常存在于人的预感、直觉、情感、价值和信仰中,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得以传播。独立学院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为教学目的的公共选修课,它主要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特殊性质与默会知识蕴含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得以传递的特殊方式契合,默会知识理论为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系列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 默会知识 独立学院 演讲与口才
  
  “我们知道的要远比我们能够说出的多。”“知识具有默会的成份,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言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具有个人性质的。”这是波兰尼关于默会知识的核心理论观点。在波兰尼看来,纯粹通过言语传达来传授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小部分,大部分知识是通过观察、领会和操作等来实现潜在表达的。波兰尼关于默会知识通过实践得以传授的理论,为我们设计以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为教学目的的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提供思考和启示。
  
  1.默会知识的涵义及特征。默会知识也称作“缄默知识”、“隐性知识”或“意会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达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钟知识称为默会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够明确地表述的知识,它可以量化和定义,是一种能够凭借书面文字来表述,通过言语来转述、传授的知识。而默会知识则无法量化或予以文字化,它存在于人的预感、直觉、情感、价值和信仰中,它是由经验和行动发展而来,蕴含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通过高度互动式对话、说故事和分享经验等方式来进行传播。默会知识是非常个体化的,拥有者通常很难或不可能与他人来进行分享。与显性知识相比较,默会知识具有其显著的特征,概括表现为:
  1.1情景依附性。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特殊的问题或任务的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定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知觉综合把握,它通常镶嵌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的说明,只能在行动中展现、被察觉、被意会,当这种实践活动并未发生时,我们难以感觉到此时默会知识的存在,而当这种相同或相似的实践情景再次出现时,附着于个体的默会知识就会自然的被唤醒,再现于对问题的解决当中。
  1.2 学徒制传递。默会知识不同于显性知识,它不能通过教育培训机构、大众媒体等正规形式传递,它的知识传递过程不能同时为不同的人所分享,知识的传与授的过程只能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展开,它的这一特征是由默会知识本身难以言传,连知识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也无法表达清晰的特点所决定。默会知识学徒制传递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彻底打破了传统普遍使用的集体授课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授课方式在学徒制教育方式下彻底被颊覆。
  1.3 自动性与非批判性。默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运用都不受个体主观意志的控制,通常是以灵感、诀窍、习惯、信念与个性的方式显现,而默会知识的运用者也很难在确定的时问、确定的地点,以确定的方式有目的的运用到这些知识,默会知识的形成、存在以及接受者对它的接收都具有自动性,不具有目的性和事先安排性,它无法通过推理或者程序设定而获得,因此默会知识也不可能像显性知识那样通过理性过程加以反思和批判,它具有不可批判性。
  
  2.《演讲与口才》课程的特点。独立学院的《演讲与口才》课程,就其课程性质而言,定位为公共选修课,不同于语言类专业的《演讲与口才》必修课程;就其授课对象而言,为独立学院三本层面的学生,不同于一本、二本学生。因此,在课程性质和授课对象两个方面特点突出。
  2.1 课程性质特点。《演讲与口才》作为独立学院课程计划中设置的一门课程,课程性质定位十分明确。开设该门课程,从广义的角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旨在提升独立学院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更强的适应工作和生活的需要。
  2.2.1 公共选修课。作为一门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演讲与口才》承担的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职能,它区别于其他专业类公共选修课,对理论的要求不高,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欲望。因此,选修该门课程的大多为对演讲感兴趣、对语言表达有热情的学生。我们应准确把握好选修对象的兴趣所在,真正实现《演讲与口才》这门公选课激发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功能。
  2.2.2 实践训练课。文学语言类院校的《演讲与口才》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包括有普通话训练、发音方法、演讲技能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独立学院设置的这门课程,不承担高深的理论知识传授职能,更多的注重实践能力训练和培养,让学生在观摩他人的演讲或通过自身的课堂演讲增强表达胆量、纠正表达错误、提升语言能力。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自身的语言实践得以提升。
  2.2 学生现状特点。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强的典型特征,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活动能力表现突出,然而,同为独立学院的学生能力表现方面电有明显的参差不齐。独立学院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典型特点。
  2.2.1 语言表达能力特出,语言表达技巧欠缺。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普遍优势表现在语言表达能力上,主要体现在:具有自然、流畅地进行表达的口语能力;具有自信、镇定、大胆地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表达胆量;具有根据不同场合、不同要求组织不同措辞的适应技巧。这三个方面能力兼备的学生在所教课程的课堂上为数不少,这就为本身课程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目的的实现提供了较好的学生基础。然而,这部分同学在展现他们的语言才能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语言表达弱点,最明显的缺点表现为缺少语言表达技巧,无论是在作竞选演讲还是在同学聚会上作简短发言,在感情基调和态势语等的使用上千篇一律,不会利用语音表达的轻重缓急、情感表达的激昂或愤怒来体现演讲主题,这就最直接的导致所有情境和场合下的演讲雷同,达不到演讲深入听众心理、鼓动人心的最重要作用。
  2.2.2 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语言表达欲望强烈。在所授课班级的学生当中,另一群体的表现与上者截然相反,他们具有极强的语言表达欲望,选修此门课程的最直接动力电就是锻炼自身的胆量,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适应当下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这部分同学在上课期间对于老师的讲述全神贯注,对于同学的实践演练羡慕不已,然而,当被要求上台实践时却表现出这样的共性:恐慌、胆怯、浑身表现不自在、想开口表达却又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往往站在台上身体摇晃却只字不言,或者生硬地开头却又迅速地结束。这类群体属于典型的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公众表达自信不足,

需要加强锻炼,提高在公众场合发言的胆量,培养在集体环境下讲话的能力。
  
  3.默会知识对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教学的启示。
  
  3.1 强实践环节训练,弱理论环节讲授。《演讲与口才》作为一门实践训练课,强调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接受知识、提升能力。而在实践过程中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知识,通过观摩、学习他人的演讲,在潜在意识中默会接受语言表达技巧,而当此种演讲情境再次出现时,附着于观摩者的默会知识会自动地唤醒并被调动起来,运用到观察者本身的语言表达当中,这对于具有较强语言表达功底的学生而言,是一种不错的知识接受途径。基于默会知识通过实践得以传授的理论观点,我们在设置《演讲与口才》的课程环节时,应该更多的偏向于实践环节,而将理论环节只是作为一种知识的提示或导入。以一个学时两节课共九十分钟的授课课时为例,一个学时我们安排一个专题讲授,九十分钟时间内其中四十五分钟用于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此类演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另外四十五分钟用来作为实践训练,在实践训练中进行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演讲的认识。根据学生对于该专题内容的熟悉程度,甚至可以将理论讲述和实践训练的时间设置为三十分钟和六十分钟,给予课堂更多的实践训练时间,在显性知识的传授和默会知识的接受中,更注重默会知识的存在和传递。
  3.2 强实例教学,弱事例阐述。《演讲与口才》作为一门提高技能型课程,采用大量事例对理论进行阐发和解释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实际的事例还只是一种书本的事例,无法直观的深入学生。默会知识学徒制传递的特征给予我们这样的启示:在授课安排上更多的采用实例教学,这种实例可以是影像实例,可以是教师示范,也可以是学生示范,在实例的示范过程中,示范者与观察者之间自动地形成一种师徒关系,示范者本身难以言说的实践经验在潜移默会中转移到观察者的观察学习中,这种知识经验无形中又会折射到观察者本身的实践中去,默会知识在实例教学中无疑起到显性知识远远不能实现的技能和情感传递,实现了该门课程重要的教学目的。
  默会知识通过实践得以传递的特征和独立学院《演讲与口才》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训练课的课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的契合,为我们讲授《演讲与口才》课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授课理念。充分利用默会知识的特征进行《演讲与口才》教学,实现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最终教学目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