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分制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对学分制背景下云南独立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主要介绍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情况,体现了该专业注重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学分制;英语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3-0031-01
  一、引言
  学分制的雏形是选课制,始于18世纪末的德国,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分制首次于186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推行,时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各异,不能同意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他主张扩大课程范围,允许学生有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合理安排自己的专业学习和课程,在该制度的逐步推行中,学生毕业取得学位所需的学习量就显得尤其重要,学分制由此产生。学分制是與学年制相对应的概念,后者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前者则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课程、学习进程和任课教师,也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进行跨年级、跨专业选课,也可以通过自学取得学分,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个性。我国于20世纪初开始出现选课制度,并在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也开始逐步采用学分制,且国家教育部也先后多次制定了有关学分制的纲领性文件,并在1978年正式提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实行学分制”,并在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进行试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放款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近年来,学分制的逐步实施及市场的快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将以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为例,对学分制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学分制的含义与特点
  根据《国际高等教育百科全书》的定义,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单位衡量某一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做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综合教育界的关于学分制的定义,学分制亦称为学分累积制,是以选课为前提,以学分为单位计算学生的学习量,以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学业成绩和获得学位的一种柔性教学管理制度。该制度注重以人为本,在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度、学习时间等方面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个体差异和学习目标的客观性,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分制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性,课程考查的变通性,学习年限的灵活性,培养过程的指导性和采用学分绩点制。在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选择相关的课程、任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行安排学习计划,能较大限度的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在课程考查方面,若修读的课程出现不及格的情况,学生可以参加重修、重考或另选其他课程进行学习,直到取得相应的学分,其间还也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申请免修,免听等;在学习年限方面,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灵活,本科阶段一般为3-6年,学生可提前修满学分毕业,也可以选择休学当兵或创业等,滞后一定时间毕业;在培养过程方面,学分制强调学生独立自主的安排学习,但由于对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认识比较模糊,因此需要有相关的老师对其课程选择、学业情况进行指导,以帮助学生合理处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学生学习质量的把控上,学分制采用学分绩点制,通过绩点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甚至被用作评奖评优、继续升造的要求等。
  三、学分制下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近年来在逐步推行学分制,英语专业作为该校学分制试点的首个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结合学分制的特点,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与实践。
  1.培养目标。
  2018年初,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对外语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给出了指导性意见。根据《国标》要求,结合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专业的实际,该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明确为总体上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教育学生成为忠于党、忠于祖国和人民、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敢于责任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达到国家教育部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相关要求,并掌握一门专业学科知识或一门第二外语的应用型复合人才。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及专业学科知识或第二外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基础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在国内外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能力。
  2.培养模式。
  为体现学分制的特点,且结合云南地处国家西南边陲,临近南亚、东南亚国家,及其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中的辐射作用,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主要实行“英语+小语种”、“英语+专业”等复合型应用型模式。“英语+小语种”模式中,涉及的小语种主要为越南语、缅甸语、老挝语、德语和阿拉伯语,该模式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和小语种知识和技能,在高年级阶段,小语种的学习主要在国外合作院校进行,学完返校后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学分兑换。“英语+专业”模式则再分成两个子模块,一是“英语+跨专业”模块,此模块中跨专业主要涉及目前市场需求相对较大的汉语国际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等,这些跨专业的学习主要在高年级阶段进行,且与该校相关学院合作共同开设;另一个模块是“英语+专业复合”,该模块中专业复合主要涉及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两个路径,学生可以集中选修其中的一个路径,也可以在两个路径中混合选择进行学习。上述培养模式的设计既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充分体现学生和学习的个体差异,又考虑到为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语言服务人才,迎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合性。此外,英语专业还面向全校提供辅修学习,达到要求的学生可按照教务处规定申请本专业辅修证书,辅修专业课程也可以选择赴海外合作院校学习。   3.课程设置。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结合《国标》和学校总体要求,主要涉及必修和选修课程,二者均包含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部分,其中,通识课程有学校教务部门统一设置,至于专业课程部分,主要包含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为外国语学院同一年级全体学生共上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和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专业选修课程为模块课程:即上面所介绍的“英语+小语种”、“英语+专业”模块课程,此部分为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并完成规定的学分,专业实践部分主要涉及英语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开展专业见习和调查、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基本技能的训练和专业见习和调查等跟专业基础课程同时进行,即在进行分项训练的同时也开展语言综合性学习和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总体学分上看,专业实践课较为突出,占专业课学分的三分之一。可见,该专业极为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4.教学模式。
  云南师范大圩文理学院英语专业较为重视不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中,较为创新和普遍的是采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模式。翻转课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在课堂中的内化,它强调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微视频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和锻炼,进行独立思考,及时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内化知识,运用知识。通过利用互联网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能够为英语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重要的平台。
  5.师资队伍。
  云南师范大圩文理学院英语专业较为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吸收行业人士加入教学队伍,对英语专业技能教学进行指导的同时,也邀请企业、行业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以帮助他们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对英语专业实践能力的需求变化,同时也弥补自身实践能力不足等,以切实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为配合学分制的实施,该专业建立了学业导师机制,成立了学业导师组,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和就业指导等。
  四、结语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首个学分制试点专业,英语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上充分考虑学分制特点,及当前国家政策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进行设计和实施,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该校学分制还处于初步试点和逐步推行阶段,而其有效地实施涉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各个环节的有效开展等因素,因此目前该专业在执行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依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学分制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的产物,随着它的全面推进,现存的问题会逐步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卢彦峰.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目标管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郭中子.大类招生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8,(9):104-105.
  [3]王宇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分析[J].高等教育,2018,(9):154-155.
  作者簡介:王莉(1981—),女,汉族,湖南常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语言测试与语言统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46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