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小学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适时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1.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动口的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根据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大胆地讲,提供学生进行数学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数学独到的见解,使动口活动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
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当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人民币后,我设计了一个“小小超市”。超市里有各种学习用品,并都明码标价,我发给每位学生一个信封,让学生用信封中的钱自由地购买学习用品,我同时提问:你能用这些钱买几样学习用品,你有多少种不同买法?由于我所提的问题形象直观,贴近生活,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现实性。
2.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动手的意识。马芯兰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思维和想象最为活跃,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教学时应多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例如:如学习“7的认识”时,我创设了“在圆圈上扔石子”的游戏,让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桌面上用线绳围一圆圈,把7个石子同时扔到桌面上,看到圆圈内有几个,圆圈外有几个。在这样的动手活动中,学生很好地理解了7的组成。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合作交流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但明辨了问题的实质,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时,在自编9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探讨交流,找出其中规律。有的小组得出:每句口诀得数总比前一句得数十位上多1,个位上少1。有的小组得出:几乘九的得数就是几十减去几……有的学生对上述规律还不理解,学生再进行第二次小组讨论探究,大胆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问题就在交流中迎刃而解了。通过合作交流学习,同学们相互启发,相互促进,提高了积极主动探究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意识。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学生学好数学,仅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空间,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
例如:学过面积计算后,我让学生分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测量学校操场面积和学校总面积。同学们积极准备,利用所学知识,精心测量、计算,得出面积。学生在这种实际的生活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体验到生活无处不数学,进而增强学习数学的欲望。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数学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4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