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要完成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这一神圣使命,关键应在教学中特别是小学教学中,真正实现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其实质则是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只有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的观念,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1.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的、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有不同见解和看法的良好氛围。要求教师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应用符合学生发展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自主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数学知识自身特点,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创设情境,使静态教学内容动态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准备课中,首先在电脑屏上出现猴子驾驶正方形车轮、椭圆形车轮汽车行进的画面,再让学生看猴子驾驶圆形车轮汽车行进的画面,产生极大的反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很快将学生吸引到圆形车轮的圆形的特征上来,为此节的学习奠定了牢固的参与意识基础。
3.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提高。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这里的学生应是参与学习的全体学生。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导”为主,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学习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先让学生观察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用三角板来比一比它们的角,再量一量它们的边,最后进行小组讨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4.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不仅应体现在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和新知识的学习中,还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观察、反思,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这是一种自我监督的行为,是自我教育的开始,这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可在课始向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课末由学生自己对照目标检查学习情况;也可组织学生自己命题或相互命题进行检测;在课堂达标测试或单元检测的批改前,学生自己在试卷上写几句话进行自我评估,批改后,写几句话表达自己成功或失误的经验教训;教学中经常开展小组讨论,同学之间相互发表各自的见解、互相评议、互相促进;指导中高年级学生相互阅卷,从中学会分析判断,提高自鉴能力。对于学生评价和分析的篇幅没有任何要求,可长可短,长则几百字,短则一句两句也行。
通过自我评价和分析,从他们的字里行间真正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不但能激发学生自发向上的精神,更能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他们的心里秘密、他们的不良做法和今后的打算都会悄悄地告诉老师,更便于教师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效果十分明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