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而案例教学则能把思政课的说教变为生动与形象。那么如何利用案例教学,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本文就典型案例教学中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3(C)-0101-01
  
  近年来,随着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教学手段日益多样化,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得到创新。但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密切结合当前形势;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注重教学内容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典型案例教学。
  一、紧密结合当前形势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感
  思政课教学必须突出其时代特色,要具有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在新形势下增强其实效性。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将我们所处的后现代社会诠释为风险社会,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严重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又一次冲击。这场经济危机不仅冲击了实体经济,更引起了社会动荡,失业率走高,这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当时刚毕业及在校大学生来说,就业形势因为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更为严峻,竞争越发激烈,预期收入大大降低,理想和社会的巨大反差,毕业即失业成为多数学生的噩梦。而随着政府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经济信心得到了逐步恢复,经济增长预期上调,全球经济逐步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而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思潮随之产生,冲击着校园生活环境,使大学生产生了诸多精神困惑、价值取向冲突,甚至是心理问题,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这无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复杂、任务更繁重。而高校思政课一直被定位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政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主阵地主渠道,在“后危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走在时代的最前沿,关注时代与形势,紧密结合现实情况,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及时用理论对一些重大问题做出说明和评述,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转型时期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当代大学生保持正确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具备足够的知识,从容面对危机。
  二、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使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
  从已有研究来看,目前的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参与意识,他们独立思考能力强,渴望平等的思想交流,而目前思政课教学则仍然多偏重于观点的灌输和立场的训练的特点,这与当代大学生受教育心理等是有着不协调的,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往往对当前学生自身思想特点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认识和分析不够,调动和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这也使得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不高,更有甚者出现排斥现象。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是思政课的本质特征和教学任务,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原则和根本途径,而这一过程和目标的实现则必须贴近受教育的主体,因为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也是最大的实际、最大的根本。因此,教师在全面了解大学生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重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让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升学、就业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思政课教师教学应注意与所教学生的知识背景、认知特点和知识需求相适应,要尽可能针对性地引导同学们探讨了思政课的有关内容与所其学专业有哪些关联,使学生加深对这门课程的了解。
  三、注重教学内容创新使思政课教学更具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本身重在对理论传授,但是,理论的讲授往往难脱抽象、枯燥的印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政课教材中,综观思政课的教材,其绝大多数教学内容都是对世界、国家、社会等宏大问题的解说,高度抽象,且都是绝对正确的内容,任何其它理论都是片面的或者肤浅的,尽管教材与现实存有差距、受置疑,更多也是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是倾听、理解和接受,人们往往把思想政治教育误解为仅仅是政治宣传,而忽略其帮助学生精神成长的功能。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教师应将教材的宏大理论具体生活化,切入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之能够与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精神品质相联系,注重塑造与引导的未来,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误区。思政课教学要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全方位地展示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大众传媒素养,及时准确的把握一定时期内传媒在的传播动向,要对传播媒介中的多元话语,在教学中可以借由时事材料,使相关理论在现实中得以印证,使学生对理论产生认同,引起共鸣和反思,增强学生的理论接受度;可以大量使用传媒宣传材料,加强理论的现实感、说服力,从传媒宣传中把握党和政府最新的决议、指示和精神,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及时吸收理论的新发展,加强课程理论的前沿性。此外,赋予教材生动性,把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材料吸收进来,突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动性,可以着重对大学生的艰苦奋斗教育,成功学教育,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等等内容,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不能单纯地求新、求奇,而是要求实效。各高校规模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应该根据本校特点,运用好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荆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黄三洲(1970― ),男,硕士生,荆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邱秀华.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0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0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