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生活方式的性别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根据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所组织和实施的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女性与男性在生活方式方面的各种差异及其原因,为女性发展和社会地位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方式;性别;差异
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8(C)-0103-0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活方式已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也是性别研究的重要方面。社会转型使当代中国处于显著的变动过程之中,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深刻的进步。这种进步和变化,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变革。生活方式指不同群体在消费领域中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具体内容包括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和时间利用方式等方面。本文拟从生活时间分配的差异、休闲方式的差异、生活质量的差异来了解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现状和变化情况。
一、生活时间分配的差异
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统计处在1975年编写的《SSDS社会和人口统计体系》中,把人的一生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劳动时间(即学习、挣钱、上下班和家务劳动),第二部分为生理需要时间(即吃饭、睡觉时间),第三部分为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通过下面两图可以看到,社会转型前后中国男女两性生活时间的分配呈现出以下特点:
图1-1 社会转型期生活时间分配均值(单位:小时)
n=19871***
图1-2 社会转型前男女两性生活时间分配均值(单位:小时)
n=21819***
1、工作时间性别差距扩大。转型前男女两性的工作时间差为1.4小时,但转型期差距达到了1.8小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到,在影响工作时间的因素中,是否在业对工作时间影响最大,达到30.5%,性别因素为14%。但是对男女两性分别做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在业对女性工作时间影响达到41.2%,对男性则为39.3%,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2.女性家务劳动在劳动时间总量中的比例上升。与转型前相比,男女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分别减少了0.6小时和0.8小时,但男女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男性家务劳动时间占全部劳动时间的比例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女性却提高到45.2%,增长了1.7个百分点,两者的差距进而扩大了4.7个百分点。这种分工和分配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休闲方式的差异
伴随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休闲的意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休闲活动中已经表现出男女两性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功能。1、看电视是大众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大众居民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男性平均为2小时,占总休闲时间的35.7%,女性为1.8小时,比例为37.5%,是最主要的休闲活动。从性别角度分析,女性看电视往往要更多地照顾丈夫和子女的选择,很少能够满足她们个人的兴趣。调查资料显示,女性看电视时同时做家务的比例达60%,而男性则不到40%,从休闲追求的完全放松和体验来讲,反映了家务负担给女性造成的长期压力,这也是不平等的反映。2、休闲内容的性别差距有缩小趋势。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可比的变量中,如读书看报参与率的男女两性差异有24.9个百分点下降到20.8个百分点,缩小了4.1个百分点,这期间,男性读书看报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男女两性差距缩小是女性参与率提高的结果。又如旅游和郊游,男女两性差距仅为0.7个百分点,差距缩小了0.9个百分点,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调整过程中,人们更注重家庭整体的活动,男女两性同时参与远距离的休闲活动成为比较普遍的想象。
三、生活质量的差异
生活质量反映的是人们的生活好坏与优劣,由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观感觉和生活期望等因素所决定。通常以生活满意度作为人们主观评判的关键词。调查资料表明,被调查对象对自身婚姻生活的满意度评价较高,表示满意的比例,男性达到93.1%,女性达到93.8%,两者间没有明显的差异。不满意比例较高的方面,主要是受教育程度,男性有43.6%,女性则为49%,几乎达到一半,总体上看,男性对自己受教育程度的满意度要高于女性,这反映了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此外,无论男性和女性,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且两者体现出协调一致的态势,在性别差异上,男性对物质生活条件的满意度比女性略低一些。
小结:综上所述,从性别视角研究生活方式,探讨生活方式与妇女社会地位的关系,既是对生活方式研究的发展,也应该成为性别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期,在经济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上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以职业、收入、消费为基本指标的社会分层显性化,并直接反映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倾向。从性别角度看,男女两性在经济、教育、法律、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利与地位状况对男女两性的生活方式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同时,男女两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和差异性也反映了现代社会阶层差异与性别差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作者单位:湖南省委党校妇干校
参考文献:
[1]王雅林《生活方式概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王小波《女性休闲――解析女性的新视角》杭州:《浙江学刊》2002(5)
[3]阎凤梧,张小光《我国社会转型生活方式的价值取向及其特点》太原:《理论探讨》1998(5)
[4]吴焕文《建构现代生活方式的理论依据》济南:《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10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