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雕塑艺术的欣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冰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雕塑艺术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视线,随处可以见到的优美的园林雕塑、校园雕塑,他们再增添美的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心灵。这些艺术品都是盛开在人类文明园地里的奇花异草,是民族的自豪,是对生活的热爱。当一切都成为过去的时候,时代的灵魂便凝聚在了雕塑那坚硬的脉络里,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和欣赏雕塑艺术?
  漫话人类雕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史前雕塑、古典雕塑、现代雕塑。史前雕塑的时间漫长,其演变反映史前人类文化逐渐丰富的过程,在这一时期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别,所以它标志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最初探索,而并不单一的代表某一民族。古典雕塑时期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形成时期,它直接反映出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的差异。此时的雕塑逐渐从人类的共性中独立出区域文化的个性,并且形成不同的传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依照各自的传统继承、发展和演变。这一时期在西方主要是指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形成到十九世纪末现代雕塑的出现为止。在我国主要是指从殷商文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就要努力模仿再现自然,写实性极强,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而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想象,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雕塑语言精炼,这是意象性衍生的另一艺术特点,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始终没有西方雕塑的造型术精确地塑造物象,而多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像中国画运用线条,简练、明快,以少胜多而又耐人寻味,常常给人运行成风、一气呵成、痛快爽利的艺术享受。
  现代雕塑再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之外,吸收了西方雕塑的造型艺术精确塑造物象的特点。现代雕塑时期雕塑艺术的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局面,民族性和区域性特征已不再明显,雕塑以艺术家张扬自身个性为特征,艺术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差异逐渐被消解。现代雕塑主要是指从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艺术,包括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与众不同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
  如何评价一件作品的优劣,首先要从“三性”入手,即思想性、观赏性、艺术性。好的作品要有思想,所谓思想性,就是作品要有主张,是对文化的弘扬和传承,是作者思想的火花与观众心灵的共鸣;艺术是发现美、创造美,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谓艺术性是艺术创作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自成一体,独一无二且弥足珍贵,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特立独行并永留心中。以上三者关系就好像人的精、气、神一样,互为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支撑了整件作品的灵魂。
  雕塑的材质可分为石材、金属、综合材料三大类,比如:历史题材、粗旷的风格,大多采用花岗岩:女性题材风格细腻的采用汉白玉、大理石:青石传达古色古香的意境;金属类的钛合金、彩钢材料主要用在悬空造型,作品形式偏现代风格的作品中,营造出轻松、欢庆、喜庆、现代、时尚的语调;青铜表达厚重,突出历史、展示细腻,尊贵的金属感,适用于细腻和透空的造型。材料是艺术的载体,与作品气质、氛围、契合,它们各自独有的质感、色彩,表达传递了粗犷、细腻、厚重、喜庆、温暖、冷峻、圣洁的语境,成功的作品是创意与材质完美匹配、浑然一体。
  每一件成功的雕塑都是所在地域的文化渊源和艺术家风格的融合。它点醒特色、风格这些抽象的具象的或非物质的文化以雕塑语言,立体、直观、全方位地展示于空间中。它的独有性,注定成为一个地区的标志。雕塑的建树如同在装修好的房间添置一些艺术品,起到装饰和表达房屋主人艺术追求偏好的作用,赋予家的艺术气息及文化趋向。雕塑装饰了公共空间、万千家庭,它也创造了历史。我们游访古代帝王陵墓总能发现雕刻精美大气的石雕瑞兽、辟邪等雕塑,陵墓内也有大量展现墓主人生活场景的陶俑等陪葬品,在历史博物馆珍藏着各个朝代大量留存的雕塑,这些雕塑品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雕塑艺术品亦是文物,我们当代创造的雕塑精品,亦会成为留给子孙的精神文化遗产,他是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信物,是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链。举世闻名、西安人以为傲的秦兵马俑,就是古代雕塑精品的代表。雕塑的材质具有良好的耐候性,适合长期保存的特性,决定了艺术家选择用雕塑来承载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接下来再谈谈雕塑作品常见的两种类型。
  雕塑又分为圆雕塑和浮雕两大类别。圆雕是三维立体的。观众比较容易理解。浮雕是对空间的压缩利用光影变化来展现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比如大幅的有在城市建筑室外墙体上或室内大厅正面和两侧的墙体上安放。小幅的有我们常见的钱币和各式纪念像章上。也有浮雕为大背景,依次设计有低浮雕、高浮雕、过渡到圆雕的艺术形式,用来营造气势恢宏的场面,在圆雕上也有雕刻浅浮雕或透雕的艺术形式,强化和丰富了艺术的表现手法。
  “大花马”、“朋友”、“萌”三件作品有陕西文化特征,突显当代语境。作品“大花马”的造型为小男孩兴高采烈,高举小手,骑在马背上,马儿低首扬蹄,上下互动和谐、情绪激昂,好像小木马通了人性,雕塑表面艺术效果为暖色调,色彩斑驳,浑然一体。作品吸收传统陶器的造型特征,采用陕西民俗语言,与儿童形象的质朴、率真、童趣犹如浑然天成。如一直就在身边,又仿佛笑声、马蹄儿、铃儿声,从遥远处渐渐传来……。作品有陕西文化基因,又有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当代的审美特征,展现了陕西元素、中国元素――中国姿态:作品“朋友”的造型是小绵羊和背上的鸟儿,采用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吸收陕西花馍、面塑的造型,生动可爱、色彩艳丽、明快,突出了欢快的氛围,给观众似曾相识,又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作品突出喜庆、祥和的语境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欣欣向荣的景色:作品“萌”的造型是小孩坐在棋盘上,神情专注地看着象棋的瞬间动作,作品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表现一个新生命第一次关注象棋、棋盘,是好奇、兴趣,还是无尽的联想。传统文化与我们终生相伴,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作者敏锐地捕捉了生活场景,发现了新生命与传统文化相遇而产生的美感和深刻含意,从而感动了自己,进而感动了观众。三件作品,分别以传统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为切人点,创意当代语境,那是传承与创新的同时融人时代精神和风貌,提示大家关注传统文化。三件作品异曲同工,传达了“创意自然、绿色时尚”的主题思想。在观众欣赏美的同时,心灵涌动的那一刻,艺术工作者的灵魂与观众产生了共鸣,那就是要热爱生活、热爱和谐共生的理念。
  看着作品静静的屹立街道两边,川流的车辆、匆匆的路人,不时有人驻足观看、拍照、合影,或偶然的一瞥,大家可知他孕育、分娩过程中的故事。只有作者知道每件作品都凝聚了艺术家心灵的火花、辛勤的汗水。每件作品都是从一张张草图开始,成熟完善后制作小定稿,之后是泥稿放大,制模翻制,雕塑表面效果艺术处理,现场安装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后光鲜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园林雕塑、校园雕塑,它们分布在各个重要的节点上,也是各个区域的标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艺术家根据现场环境、文化渊源等各种要求而设计的,他们要表达的艺术在承载了太多的思想和文化同时,还有政治方面的因素。更多的是雕塑家们风格迥异的个人艺术风貌,说明时代进步了,社会对艺术的包容性增加了,文化走向多元化,观众的审美不仅有了大型雕塑大题材的视觉震撼,也有了轻松一刻、会心一笑的美妙时刻,政府为艺术家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渴望,使艺术家的作品,从陈列在展厅、工作室架上,少数人欣赏、到建树在城市公共空间的集中展示,为城市服务,为大众服务,从而培养和提高城市街区的艺术素养,为群众提供了文化盛宴。在钢筋水泥林立的城市中增加人文的关怀,本土文化根植本土,确立了文化自信。在大家的审美内存中,不光是西方的雕塑作品如:“思想者”、“维纳斯”、“大卫”,还有我们祖先也留下的“东方维纳斯”、“昭陵六骏”、“兵马俑”等等的传世精品,让我们引以为豪。
  
  责任编辑 王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8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