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则探究式实验教学的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贺宏瑛
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探究问题的能力的主要途径。化学实验教学发展到今天,可以说经历三个层次:“传授式”――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注入化学知识;“独立式”――在脱离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实验手段去获取化学知识:“探究式”――以自我为主体,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化学知识,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各种能力。
一、探究――掌握基本知识的最好渠道
化学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传统的化学教学模式中,教师像一支注射器,把化学知识强行注入学生的印象中,难以形成深远的记忆和理性的规律化,知识与实践分离。而探究性实验教学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运用实验手段探索未知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发现规律,这样学来的知识才会记忆深刻,久而不忘。
新课改下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问题一实验事实――推断一论证一结论――应用。模式中的推断是指根据已知的知识和规律,对未知的知识和规律进行推断和解释。在教师的帮助下对自己的推断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通过实验论证推断的合理与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验证包括实验验证和理论验证,其中实验验证是最直接、最可靠、最有力的方式。
二、探究――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佳途径
学生在学习了“原电池”一课后,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个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电路。某一学生出于好奇敲碎了一节干电池发现了干电池的结构:一个铜帽,一根碳棒,电池外壳(锌),一些浆状物。他困惑了:什么是正极?什么是负极?电解质溶液呢?他去问老师,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些干电池,让同学们砸开,观察结构,然后讨论。同学们各执一词:有的认为铜是正极,锌是负极,浆状物是电解质溶液;有的认为碳棒是正极,锌是负极:还有的认为碳棒是正极,铜是负极。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认识到:干电池中,碳棒是正极,锌是负极,浆状物是电解质溶液。这一看似简单的实验,却多么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化学实验设计的核心,创造性是设计的灵魂。”创造性思维在思维方式上是发散思维和辅合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四个特点;辅合思维具有“批判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对中学生而言,创造性思维就是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探索动机。
探究性实验注重获取知识的科学过程,注重知识的探求方法,它以学生为实验的主体,由学生通过积极思维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处理实验信息,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切记,作为一名教师,无论学生的探索是否的不科学,也不应该扼杀学生的创造性。
三、探究――发展综合能力的最好途径
“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法庭。”知识、智力、能力是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的三大内容,化学教学的目的,应该使知识、智力、能力的发展融为一体,相互促进。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为中心组织教学,强调在实验的过程中完成知识、智力、能力的统一,因而最具有倡导性。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基本知识的感性材料,它把实验过程和思维过程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学生的观察、思维,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经过抽象而形成概念,发现规律,使化学知识形成一个巨大的条理清晰的网络,经由知识的“时空之门”,到达网络的方方面面。
化学发展与时俱进。化学发展到今天与新课改紧密相连;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学生要从中学开始学好化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各项能力。在化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模式,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因而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
化学教学一直是以实验为先导的,而传统的教学是边讲边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没有形成关于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明确的表象,教师就将结论、概念强加灌输,学生难以进行充分的思维活动,就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由于没有形成深刻的表象,学生也难以将有关的实验结论与实验现象联系起来,从而影响知识的灵活运用。新课程运用的实验引导探究模式就是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获得科学思维。实行实验引导探究模式,教师要大胆地改革书本中的实验方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把书本的实验变为真正的探究实验,需要教师把握教材,大胆地开拓思路进行实验探究模式的探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5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