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袁伯良
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务经济的进一步盛兴,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儿童脱离父母的直接监护,成为一个独特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部分留守儿童因种种原因而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其自身成长、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关心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应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留守儿童,走访其所在的学校和家庭,了解到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2)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3)道德缺失。留守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教育、管理而易于造成是非意识淡薄,分不清好坏,从而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4)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
二、对策及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各中小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地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一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三是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等,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四是加大推行寄宿制管理力度。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
(二)要发挥家长的教育引导作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往往是孩子学习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对孩子的学习不是很关注,抱有”孩子大了打工也能挣钱过日子”的思想;有的家长对孩子道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第三,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要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二是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建立社区帮扶中心,集中在课外教育管理。创立一项“留守学生爱心基金”、招募一支“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批“留守学生之家”。县妇联、共青团、少先队要挖掘组织优势,多开展青年志愿者、手拉手等主题活动,更好地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三是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三室两斤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乡村两级要把关心农民工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快本地经济发展,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件大事来抓,多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嘘寒问暖,切实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问题。四是国家要进一步改革完善教育体制和户籍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实现免费,但是务工流入地设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大多数校舍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王子女的入学问题,流入地学校读书门槛过高,农民工无法承担,应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门槛,免收借读费。改革户籍制度,允许劳动力自由流动,破除政策壁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从制度上促进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9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