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点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影红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特性和产物,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念和间接的放映,它能够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联系。
  思维能力是在一定的思维品质基础上形成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维品质是思维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良好的思想品质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思维能力是思维品质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化,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是实实在在的“真本事”。如果思维能力不强,那么即使思维品质再好,到了面对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较强的思维能力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奠定数学思维结构的基础
  
  加强“双基”教学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重要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础技能的训练,才能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思维。数学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而初中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虽开始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还需要感性经验给予直接支持。因此,感性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我在教学中比较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这一章时,我不仅自己动手制作了圆柱、圆锥、圆台各一对,而且让学生也动手制作,通过模型的直观演示和拼拆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规律。从而抽象概括出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样讲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让学生掌握了圆柱、圆锥、圆台的侧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从实物直观出发,通过实物的直观去感知事物,获得表象。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事物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教学知识是一个十分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则是旧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前提。
  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迁移规律来获取新的知识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来获取新知识。如教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时,我首先复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使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仅仅在于一元一次方程两边用等号连接,而一元一次不等式两边用不等号连接,通过两个概念的比较,加深对一元一次不等式概念的掌握。而在教一元一次的解法时,也是先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就这样利用旧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构成知识网络,拓宽知识面,使他们的智力活动不断地向精确、全面的方向发展。
  
  二、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过程应该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识规律向前推进。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的亮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针对知识的重点,设计思考性的问题。学生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既不要大而空,也不要细而浅,因为二者都不易引起学生的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如在学习除法转化为乘法时,提出问题:如果能把除法转化为乘法,转化的条件该是什么呢?通过讨论、研究使学生真正掌握除法转化乘法的计算法则。
  
  (二)针对知识的深化,设计灵活的问题。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对知识理解了,才能牢牢掌握,并使之运用自如。
  
  三、巧设练习,发展学生思维
  
  学生理解了知识,并没有完结,还需要引导他们灵活的运行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运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运用中发展他们的思维。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除了学生本身因素外,老师的教育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精心设计思考题,加强思维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突出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0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