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终身学习视角下的中国继续教育现实需求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文书

  摘要:从终身学习理念的视角出发,利用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从自我发展、“文凭补课”和技能提升等方面阐述了中国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文章还描述了中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从关注社会公平、终身教育立法、转变政府职能、开放办学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或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念,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类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从而对学习的需求和渴望不断增长,这是终生学习理念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新科技的不断涌现,使劳动者不断面临增长知识、提升技能的压力,唯有不断学习,才能顺利、稳定就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国为提升本国竞争力,纷纷将加强对本国人民的教育和培训作为重要的竞争手段。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逐渐形成和发展,并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思想的主流。
  
  一、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
  
  现代的终身学习概念,最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洲委员会(the Council of Europe)于20世纪60年代末正式提出。当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使用的称谓是“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LLL),而欧洲委员会使用的称谓是“永续教育”(education perma-nente),其意思都是指学习和教育是贯穿人的全部生命历程的活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类似的“再教育”(recurrent education)概念。与终身学习几乎同义的概念是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只是终身学习主要的是从人的学习需求出发来定义的,而终身教育则主要从教育供给的角度来界定。尽管上述概念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揭示了终身学习的基本内涵,即在现代社会中,学习和受教育已经不再是人生的幼年和青少年阶段的独有的活动,而且还是贯穿成年和老年等人生全部阶段的活动;学习和受教育已经不只局限于正规学校教育这种单一形式,夜大学、社区学院、企业培训等都是人们学习和受教育的重要形式。终身学习理念强调的是,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我们不仅要关注正规学校教育,我们更要关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的再教育――继续教育。
  终身学习理论的首倡者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1965年12月,他在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规划局局长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关于终身教育”的提案。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发展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确定为全球教育发展的12个重要目标之一。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终身教育概念,并将终身教育的思想介绍给各成员国,作为各国进行必要改革的总的指导方针。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Lifelong Education)一书中,指出了终身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各种变革的加速;人口的增加;科技的进步;政治的挑战;快捷的传媒;身心的不平衡;意识形态的危机等。这些变化使得传统封闭式的学校教育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效能。为了使教育及教育培养出来的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必须对学校教育进行拓展,“终身教育”便是对这种挑战的回应。也就是说,正规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的变革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充分发展。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终身学习与终身教育理论受到了来自教育界的批评和反对。但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情况逐渐得到改观。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UNESCO、OECD、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欧洲联盟、世界银行等重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推动下,终身教育理念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终身教育思潮很快由思想层面转向了实践层面。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国家在教育立法及制定本国教育发展战略时以终身教育理论作为依据,并把终身教育的各项基本原则作为教育政策的基点;在教育实践方面走在前列的国家,已经把发展终身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终身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发展中国家受其影响,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开始进行以终身教育为原则的教育改革实践。
  
  二、中国继续教育的现实需求
  
  在中国,与终生教育相关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等概念,一直混淆不清。我们认为,中国的继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继续教育主要是指依托高等院校举办的,针对已经脱离正规教育的成年人提供的高层次学历性和非学历性教育,如在职研究生课程班、自学考试助考班等。而广义的继续教育,则是指人们结束正规学校教育以后接受的所有形式的教育。显然。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等都属于继续教育的范畴。从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视角理解,显然应该肯定广义的继续教育概念。这样,终生教育就可以看成由三部分构成:即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而继续教育在时间跨度上显然是终生教育中最主要的部分。在中国,无论是从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还是从“文凭补课”和技能提升的角度看,继续教育都存在巨大的现实需求。
  
  (一)自我发展与继续教育
  个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是继续教育需求产生的最根本的基础。终生学习和终身教育理念,对个人和社会最根本的启示在于,人的学习和受教育过程不应该随着学校教育的完成而停止,而是要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国200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16岁及以下人口基本都在学校接受教育,其在校率接近100%。但随着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口逐渐结束学校教育,进入劳动力市场开始就业。在30岁及以上人口中,在校率已经接近为零,意味着该年龄段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完成学校教育进入社会(见图1)。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生命历程都要远远高于30岁。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2000年已经达到71.40岁。因此,总体而言,学校教育年限大概只占人们寿命的不足1/3。而在学校教育之外的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内,人们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各种学习的需求。这不仅包括理论知识、实用技能的学习需求,也包括休闲娱乐、兴趣爱好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需求。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本能需求。要满足这些学习需求,必须要由正规学校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来提供。
  
  
  (二)“文凭补课”与继续教育

  “文凭补课”或“学历补偿”,是中国继续教育的又一重要现实需求来源。所谓“文凭补课”或“学历补偿”,是指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够接受到正规高等教育,而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获得相应的学历和文凭的情形。例如,通过自学考试获得大专或本科文凭,通过在职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等,都是典型的“文凭补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大学、研究生等高层次学历人才的培养能力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到高层次学历教育。但对于那些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前尤其是年龄更大的人来说,他们即使非常优秀,往往也很难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因为那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甚至还受到政治运动的影响一度陷入停滞和倒退状态。结果,中国高层次学历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便呈现出一种随年龄的提高而逐步下降的形势(见图2)。由于文凭或学历是传递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信号,有时甚至是从事某些工作的必要条件,因此,相当多的人都期望通过参加继续教育的途径获得相应文凭,以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好的回报。
  
  
  (三)技能提升与继续教育
  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升自身技能,也是中国继续教育的一个重要现实需求。随着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中国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显示,技术等级越高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即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比例也越高。这表明劳动力市场对高技能人才需求日趋旺盛。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中国各等级职业资格的求人倍率总体上都在持续提高,等级越高其求人倍率提高的幅度也越大。这反映出,市场对各技术等级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都在持续增加,而且对高技术等级或职称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增长得更为迅速。2005年第1季度以来,高级工、技师或高级技师、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劳动力,其求人倍率都已经超过1,显示出高技能劳动力普遍供给不足(见图3)。因此,通过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技能,获得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证书等,便成为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获得更好回报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继续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完善,人员培养规模巨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1995年,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次从法律上确立了终身教育的地位。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人员培养来看,仅以非学历继续教育为例,2004年以来中国各级各类非学历教育每年的注册人数都在5500万人以上,每年的结业人数则在7000万人左右。从发展趋势看,中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注册和结业人数略有下降,而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注册和结业人数则快速上升(见表1)。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继续教育不仅规模非常庞大,而且结构在逐步升级。
  尽管中国的继续教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其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缺位,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的终身教育法;二是继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计划管理色彩浓厚,机制不活;三是继续教育办学主体单一,主要是由高等院校或高等院校的分支机构来举办;四是相当一部分人群难以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继续教育的公平性问题逐步凸显。当前,中国的继续教育正处在一个确立方向、完善体系、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实现继续教育的大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规划制定《终身学习法》。随着终身教育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其影响越来越广泛,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成为构建我国教育体系的指导思想。而且,无论是从经济水平、国民素质,还是从教育设施、师资力量来看,中国都已经具备终身教育立法的基础。而且,当前中国正在建设和谐社会,从维护社会公平、保持竞争优势的角度看,现在也是制定《终身学习法》的关键时机。目前应该消除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与观望,把《终身学习法》列入立法议程,从法律上明确政府、机构、个人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第二,促进政府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的职能转变。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以终身学习为核心发展教育,未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应该具有前瞻性,从关注传统教育向关注终身教育过渡。政府一是要整合与终身学习相关的管理职能,建立高层次、跨部门的终身学习发展委员会,并在教育部建立专门的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全面规划、管理国家的终身教育;--是要高度重视公共继续教育缺失带来的新的社会不公,有意识地向低收入社会群体提供公共继续教育,弥补社会公平。
  第三,建立开放性的办学体制。开放性是终身学习的本质属性,发展继续教育要充分体现开放性特征。要在体制上进一步破除政府垄断的办学格局,允许社会力量参与各个层次的继续教育。要在投入上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和方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办好继续教育。要在技术上重视利用现代科技给终身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通过卫星、网络等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扩大继续教育的受益面、降低教育成本。
  第四,关注继续教育中的公平问题。在传统模式下,中国继续教育更多地被视为学历补偿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被学历教育所替代,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凭补课”,这种模式让中国继续教育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发展方向。同时,相当一部分继续教育存在过度市场化的现象,使得低收入者、农民工等特殊群体难以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近几年,教育公平问题得到了社会和政府高度的关注。要建立开放的、社会化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社会对继续教育的巨大需求,发挥继续教育对教育公平的弥补作用,变继续教育的“文凭补课”为“公平补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521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