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君晴
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的弊端,其突出表现是“满堂灌”。新课标要求改变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能主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实践和改造社会的主体。面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我结合实践经验,谈谈体会。
一、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作了颇为形象的描述:“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如果孩子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一段时间里,由于应试教育,跟着中考指挥棒转,初中历史课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学生不重视。这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使历史教学一度陷入困难的境地。如何才能扭转这种局面呢?首先必须让学生树立对历史课的正确认识,初一年级的第一节历史课,着重向学生讲清为什么要学好历史。在平时上课时,要不失时机地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历史重要性的教育,使学生由学习历史的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历史缺乏兴趣,就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地借助于具体的感性材料为支架进行。在教学中,我灵活借助直观教具、想象图、文物图、历史地图、人物画像等教具,为学生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开辟思维想象的空间。如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叙述,则既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又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在我借助于《北京人头像复原图》后,学生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从直观的教具中体会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初中学生学习历史具有小学历史教学故事化、形象化的特点。在不影响教材的情况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插讲小故事。如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时,可介绍施复如何发家的;讲巨鹿之战时,可介绍“破釜沉舟”的故事;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时,可介绍“五难来使”的故事。这样学生既学到知识,学习积极性又容易被调动起来。当然决不能将历史课上成故事课。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要达到这样的结果,教师就要把课堂让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式的历史课会让学生兴趣全无,没有兴趣就没有主动性。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活动。
三、巧妙设疑置难
在历史教学中,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办法是设疑置难,即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并列》时,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课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统一全国?”学生联系与北宋并列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通过一问一答,对北宋所处的形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又不至于高深而难以回答,同时提问的语言还要巧妙而富于启发性。
四、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学生,把爱心带进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使用讽刺、挖苦等不良语言,不以冷漠的态度伤害任何一位后进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才能让所有学生(先进生与后进生)互相合作,共同学习。教师也要信任、宽容学生。在教学中要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或不同意见。对学生看法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待学生的错误要给予充分的谅解,并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重新走向成功,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摆脱压力和束缚,不必担心失败,增强自信心,以轻松的心情、成功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学习。
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良好关系是学生发展主体性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摈弃那种“教师是权威”的心态,尊重学生和信任宽容学生,把学生当作朋友,在课堂内外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五、授之以学法
在历史教学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首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让学生学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
总之,只有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我们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给学生的不再是“鱼”而是“渔”,要激励、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历史从无兴趣、被动地学到有兴趣、主动地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1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