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展莉萍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是获得知识的内在动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浓厚,其学习的活力就十足,学业成绩都比较理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呢?在此,我谈谈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积极利用各种教具,增强教学直观性,为探究活动创设情境。
生物直观教具主要有标本、实物、模型、挂图、录音、录像、幻灯和照片等。生物活体(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幻灯、投影、录像、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尤其是能引起上课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求知识。但是如果直观教具出现太早或使用不当,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如鸟类这一课主要是以“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为主线展开的,首先交流调查收集到的鸟类图片资料,使学生有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继而呈现家鸽的活体,骨骼标本及模型或巡回下去让学生观察,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求知欲。其次,让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又如在讲解DNA结构时,可采用先模型、后挂图、再板图的诱导顺序,使本来肉眼看不见的结构变得直观可见,以期达到模型诱导、挂图感知、板图巩固之功效。实现微观知识宏观讲、抽象内容具体教、静态图形动态板。在教师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的“演示→讲解→板图”这一诱导程序中,学生顺利完成“认识→思考→记忆”这一掌握知识的过程。同一种内容,采用不同的直观教具讲解,学生能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使思维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又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二、以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鱼的形态”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活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和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鱼会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游动而不会转弯,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们异常兴奋,自然激发了他们对理论学习的浓厚兴趣。又如,讲“伴性遗传”时采用提问式导入课题:“咱们班有没有同学患色盲?”真巧,一个男生站起来说他患色盲。我又问他家里还有谁患色盲,他说他舅舅也是色盲。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以前的一个男学生是色盲,他的外公也是色盲。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是怎么回事?”我不急于解释,又进一步发问:“你们听说过哪个女孩是色盲吗?”学生们面面相觑,摇头摆手,底下又是一片议论声:“真怪!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们充满期盼的目光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很好。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加强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学实验。通过验证性实验可以巩固课堂知识,通过探索性实验可以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加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而且培养了学生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地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使接触实验甚少的学生中有的竟吃惊地喊了出来。
四、巧妙设问,启发思维。
教师提出问题,启迪学生思维,是启发式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一条重要纽带。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风趣地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可见,在教学中,问很重要,还要问得巧妙。至于设问的内容,我觉得应做到两点:一是问题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二是问题的答案不能从学生原有的知识记忆中直接获取,而是存在于已知事物和未知事物的联系之中,通过学生的一番思索,才能找到答案。如在学完有关植物“烧苗”现象的知识后,向全班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1)每次施肥第二天为什么马上要浇水?(2)从根毛吸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植物在盐碱地上长不好?通过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从而学得主动,掌握得牢固。设问得巧妙,可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直入佳境。
调动学生上生物课的积极性方法多种多样,以上只是简单介绍了几方面。如何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需要我们在尊重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7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