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大学生的纪律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新波
摘 要: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加强大学生纪律观念的养成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从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剖析大学生纪律观念淡化的原因,认为应积极探索新的纪律教育方法,开展预防教育、学生自我约束教育,增强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关键词: 大学生 纪律观念淡化 原因 解决方法
目前,曲解自由、漠视学校纪律处分、逆反心理强是大学生纪律观念淡化的几种表现。我从分析大学生纪律观念淡化的成因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大学生纪律观念淡化的原因
(一)个体成因。
随着个性心理的逐渐形成,大学生的独立意向和反支配意识十分强烈,但思维能力仍处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其自觉性和统筹能力有限,容易产生畸形的独立意识。这种独立意识使他们漠视甚至敌对学校的纪律,认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对他们束缚太多。
(二)家庭成因。
父母对孩子都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学生的家庭教育有的溺爱,有的过于严厉,有的疏于管教,有的缺少情感交流,因而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了对孩子逆反心理的疏导,尤其是忽视了孩子良好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导致他们容易出现违纪行为。
(三)学校成因。
1.学生管理队伍的影响。部分管理人员的管理方式、态度和方法不当,导致学生纪律观念的淡化:(1)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和“乏于预防”的管理态度;(2)对学生违反纪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进行压制,而没有及时消除他们不良的心理情绪;(3)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标准不统一,掺杂个人感情色彩。
2.教师消极的示范效应。一些教师的学识并不是那么渊博,甚至自身出现许多不文明行为,对学生的影响不好。学生本来对大学寄予了较高的期望,而入学之后发现一切和自己所预期的有很大差别,很容易滋生厌学情绪,产生叛逆心理,导致违纪行为的产生。
3.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的规范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视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长年累月积累下来,学生的负面情绪无处释放,容易滋生逆反心理,产生对规范的反感,造成进入大学后无视校纪。此外,由于社会各界的压力,许多学校只能把高升学率作为目标,无形中使得很多学生把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目标,当目标完成后,便无动力,无方向,很容易出现违纪行为。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1.社会压力的束缚。大学校园具有步入社会的跳板功效。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包括学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人际沟通的压力、就业的压力。当他们中的一些人不能调整自己的心态去缓解这些压力时,负面消极情绪也会随之加剧。这些变化反映在纪律价值观上就会导致价值失衡、理想失落、厌世怀旧、精神茫然、身心疲惫等问题。
2.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公共场所大声喧闹、随地吐痰、乱扔纸屑等现象不被约束,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关于社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一旦主导学生的思想,就必然产生相应的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与学校的规范相悖。
二、对大学生纪律教育方法的探索
积极探索适应新时期发展需要的纪律教育方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转变观念,按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有针对性施教,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加强预防教育。
预防胜于补救。预防教育是整个高校学生纪律教育的开端。开展预防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把握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妥善处理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把纪律教育工作做在前面。预防教育能够有效地防止矛盾的激化,把不良的思想和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消极因素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开展预防教育要做好以下几点。
1.及时的入学教育。进行入学教育是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了解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做错了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要从正面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必要时可以多举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入学教育要及时到位,课题要随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调整。
2.详细了解新生的基本情况。只有熟知新生情况,才能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做到不同学生区别对待,以人为本。新生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入学前的家庭背景、年龄构成、兴趣爱好,入学后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等等。可以通过对学生整体进行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必要时可以通过班委或者宿舍长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及统计技能,了解入学新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3.规范学生管理队伍。学生管理队伍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起着引导、带动和教育的作用。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统一规范并进行职业化培训,使之更加正规化、专业化,对学生管理队伍进行培训,以提高学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素质为主,开展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专业技能的辅导。同时,加强学生管理队伍成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开展学生工作也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强化引导下的自我意识,实现学生自我管理与互相监督相结合。
现今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高校学生纪律教育要适度把握这种心理特点,推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不断发展,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自我意识的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客观做好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工作,强化自我监督能力和自我心理状况调试的培养,使他们从客体转化为主体,使内在主观能动性得以发挥。同时,要将学生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结合起来。学生之间会相互比较,也会相互纵容,所以建立合理的互相监督机制是十分合理而有必要的。
(三)加强学生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对纯粹训导式的、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是高校纪律教育的障碍。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摆脱说教的姿态,克服绝对高压政策的缺点,采用平等的、商讨的、参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以增强学生对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高校还要大力推广、采用科学的心理咨询方式,引进相关的心理宣泄器材,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心理宣泄,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排除不良心理情绪,调控好自我情感。
(四)建立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单一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对他们的教育管理需要。要建立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通过学校,通过老师,还通过一切可以接触利用的资源进行。促进学生与社会、社区进行接轨,了解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的初衷,了解学校教育工作的不易和艰辛,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只有通过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遵守纪律的大学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9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