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佩

  摘 要: 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积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没有积累,作文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材料积累 作文水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没米下锅,再巧也做不成饭。作文也先得有“米”,“米”就是写作材料。“米”来自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米仓”。
  如何充实学生的写作“米仓”呢?我以为首先应指导学生注重积累,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建设。蚕不吃桑叶,便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同理,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活积累,即一定的材料搜集和真正的生活体验,又怎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呢?
  下面我就材料积累的问题,抒一孔之见。
  一、积累之义
  对于作文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这是不言而喻的,有的人作文,提笔总是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感,究其原因,正是材料准备的十分充沛,曾在积累上下过一番功夫。相反,有的人作文提笔便觉得无话可说,即使搜肠刮肚也无所取用。原因很明显,正是缺乏材料准备,未曾在材料积累上下过功夫,无米之炊巧妇难为。由此可见,积累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想除了思维敏捷之外,积累可起到决定作用。对于作文,宋代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当然,“博观”、“厚积”是“约取”、“薄发”的前提,这就更加有力地说明了积累的重要意义。
  可是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人在积累方面欠缺,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应有的认识,二是怯于下苦功夫,三是不懂得如何运作,四是未能养成日积月累的良好习惯。因而积累甚少,作起文章来,头脑里一片空白,至多只有些许零碎印象,深感材料匮乏,左右为难。写出来的文章也只是一张老面孔,很少有新鲜感可言,语言干瘪、枯燥乏味,这一现状便具体地从反面印证了当前对中学生作文提出积累问题的必要性。
  二、积累之途
  要明确积累之义,进而探求积累之途。根据一些中学生行之有效的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观察。鲁迅先生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的有目的的感知。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源泉。”观察是人类获得“龙头”的关键。它是学生习得知识的基础,没有体验生活的认识与感受,知识的渠道就会堵塞,信息的频道就会关闭,写作的源泉就会枯竭。
  2.体验。体验就是用全部身心去感受。为什么有些学生和别人一样生活在校园,和别人一起参观、浏览、调查,别人能写出言之有物、真挚感人的文章,他却不能呢?关键在于他不善于体验生活。客观的事物现象,周围的人物景观,入耳入目,但不入心,缺乏体验,感受肤浅,无法洞见事物背后的深刻内涵,难以领悟生活真谛,无法激发写作“意兴”,形成不了内在的冲动,总觉得生活平庸,没什么可写。即使勉强提笔也只能言不由衷,东拉西扯,说些无关痛痒的空话套话。另外,由于缺乏体验,观察的内容没有咀嚼和消化,无法在旧的知识背景和经验系统中找到位置,不能向主体内心转化,使材料迅速归档,各就各位。这样就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痕,形成有效的材料积淀。所以说体验实质上就是吸收,让材料烂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
  3.阅读。阅读是积累材料的又一重要方面。这早已为古今名人经历所验证,是切实可行的传统经验。鲁迅在《给颜良民信》中指出:“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的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这无疑是至理名言,因为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书山学海,才能使积累有充沛的泉源。但从当前中学生的实际看,我以为在提倡“博览”时,有必要首先强调从课本中积累,因为中学生课业繁重,课外阅读的时间毕竟有限。强调从课本中积累,并不只是限于语文课本,其他各科课本均属积累的广阔天地,尽可能地做到文理渗透。当然,语文课本应是积累的重点。
  三、积累之忌
  从积累的三条途径来看,积累似非难事,而实际却并不易为。目前,中学生中已经有些人注意到了积累,但就提高作文水平而言,收效甚微者居多,原因是他们犯了积累之大忌,致使劳而无功。
  1.目的不明。有些中学生虽然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但为积累而积累,兼收并蓄,鱼龙混杂,既不注意精选,又不进行分类,更没有对材料进行认真体味,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使用价值不大。正是因为比较盲目,所以不能积以致用。
  2.重文轻意。这是一些中学生积累的一种倾向。他们热衷于积累一些丽词美句,喜欢抄一些抒情诗词和较有文采的散文,其中不乏缠绵悱恻、无病呻吟之类,因此作文中能够真正用得上的不多。
  3.厚古薄今。在不少中学生的杂记本和卡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古诗名句或古文名篇摘录,富于时代感的内容则较少,甚至没有。这种倾向对中学生作文往往产生一种负面影响,有些学生将一些似是而非的文言词语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形成文白夹杂,结果是弄巧成拙,给语言表达造成障碍,纠正起来相当不易。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中学生积累中应特别提倡“讲政治”,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指导学生多记一些时代感强的典型素材,多摘抄一些鲜活的富于生命力的现代语句,这是非常必要的。
  4.一曝十寒。有些学生对积累之义并无深刻的认识,只是出于一时的冲动,情绪高时,连篇累牍,抄记很多;但“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时奋时辍,不能使积累成为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条件。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真正做到日积月累。
  5.只积不用。在中学生中,这并非个别现象。积累的材料不少,而真正能运用的却极少,没能使自己积累的材料在作文中发挥作用。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加强指导责无旁贷。要强调,积累是为了运用,“厚积而薄发”。要指导学生明确,运用材料还将经历一个由不当、欠当到恰当的过程,客观规律使然,是在所难免的。
  总之,中学教师要时刻不忘加强作文教学,在作文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对作文素材的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素养才能逐步得到加强,为成为未来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08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