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顺手拈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数学发展的历史上,每一项理论都是前人努力探究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涌现了众多名人典故被后人记录下来,而运用这些典故点缀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构建认知图式,于内部认知结构中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科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典故 课堂教学 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 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7-0076-01
  當前的数学课堂属于开放式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缺乏介质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了解知识的不同形态,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然而,开放式课堂的也为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教学资源的选择,如何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和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考验。鉴于这样的状况,教师可以数学典故为核心资源,在此基础上匹配其它教学资源,创设符合数学课程特性的教学模式。数学典故是与数学理论相关的、有关著名数学家的历史资料,运用数学典故点缀课堂,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构建起认知图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探讨。
  1.于授课前运用数学典故,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典故的运用是一种技巧,在授课的不同环节,运用数学典故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效果,而教师应充分掌握合理运用数学典故的方式方法,使其能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其中,在授课前运用数学典故,主要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课堂情境,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二元一次方程”一课,初中生自小学阶段即接触方程式,因而对方程的性质和解法并不陌生。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于课堂开始阶段运用数学典故创设情境,籍此引出新课。
  在课堂开篇,笔者首先以课件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典籍《测圆海镜》中的部分文本:“立天元为一半径,置南行……得半径,合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师:《测圆海镜》为元代李治所著,他于40岁前即提出了“天元术”、“勾股形”、“识别杂记”等数学概念。那么,按照课件中的描述,“天元”之“元”代表了那些含义?
  学生结合课前准备的学习材料和课件讨论分析:天元之“元”即未知数,其中“一元”即现代数学中的一元一次方程,而“二元”则属于二元一次方程范畴。
  师:如果以“天元术解题”中的“一元”为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式,那么,“二元”又应当如何定义?
  学生阅读本课内容并讨论分析并解答:二元一次方程的判定标准有四个,一是未知数为2个,二是整式方程,三是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四是等式。
  2.于授课中运用数学典故,掌握重点知识
  讲授新课环节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会遇到很多的新问题,而如何攻克这些问题并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为此,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运用数学典故,通过引导学生与数学典故进行互动,来了解、掌握并突破重难点知识。
  如“绝对值”一课,对于绝对值的概念,教材中描述的定义涉及到了多个关键词,包括“数轴”、“距离”、“原点”和“绝对值”,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如果仅让他们从字面上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必将导致似是而非,无法真正领会。为此,笔者在导入新课后运用德国著名数学家卡尔在发明绝对值时的一个小故事来启发学生。
  卡尔是一个数学天才,发明绝对值后,他诙谐的用“军营”对其进行了比喻和描述,即:一座军营(绝对值符号)有两道围墙(两条竖线),刚刚进入军营的士兵中有好人(正数或正数代数式)和坏人(负数或负数代数式),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走出军营的所有人都会变成好人,即非正非负的人(0)。
  在典故的渲染下,笔者让学生边读故事边对照教材中的本课内容,探究为什么把绝对值符号比喻成“军营”,为什么正数或负数比喻成好人和坏人,最后通过交流互动,明确绝对值的定义。如此,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的重难点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有效性。
  3.于授课后运用数学典故,巩固课堂所学
  在课堂结尾环节,教师也可运用数学典故来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同时也可通过数学典故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激发学生课外自学的兴趣。
  如在“勾股定理”一课的结尾,笔者引入了一段《周髀算经》记载的,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商高与周公的对话:“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进而提问:这段话与刚才所学的勾股定理存在哪些联系?如果将这段话稍作调整,改为勾三、经五、股四,那么命题会发生哪些变化?
  如此,通过这一数学典故的运用,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典故与勾股定理的概念建立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文本变化,也为学习下一课“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埋下了伏笔,使学生于课外探究“勾三、经五、股四”之余了解了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判定三角形的不同方法,从而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
  4.结语
  总之,数学典故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剂“调味料”,它改变了抽象化、枯燥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籍此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发掘更多数学典故并合理运用,是教师在以后工作中需要承担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彩梅.浅谈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3(8):3-3
  [2]毕伟华,唐艳敏.基于数学故事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7(7):46-4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1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