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兴趣 体验 交流 静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俊

  树立正确的数学教学观,掌握合理的数学教学策略是进行数学课程改革、搞好数学教学的根本保证。为使数学教学顺利高效地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以自己的整个身心去体验课堂情景的问题、事实,生动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并通过静思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情感。
  一、兴趣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例如那边草地上有六个人正在玩游戏,他们年龄的平均数是15岁,请想象一下是怎样年龄的六个人在玩游戏?通常人们会想象是一群中学生在玩游戏,但是,如果是一个65岁的老太太领着五个5岁的孩子在玩游戏也是有可能的。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会使同学们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比如在教“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纸牌”的游戏:请一个学生把他手中的纸牌乘以8,再减去2,然后叫他说出所得结果,依次猜测出其手中的牌。倘若某学生所得结果是46,通过解方程8X-2=46,得X=6,即猜出这张纸牌是6。在我猜对几个学生手中的牌后,学生们对我的“本领”甚是惊讶,此时我顺势推出“一元一次方程”,学生求知欲被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不在是教师一人讲到底的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成为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这样的教学过程,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体验
  实践出真知,真正的知识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实践运用,不断地体验领悟使书本知识内化为“我”的知识。这种“体验学习”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课堂中更好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经过让学生“亲身经历”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讲授“勾股定理”时,我这样让学生体验:发给学生一张印有方格图形的纸,分别观察图形,如果每一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那么可以得到与三角形三边相邻的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得到直角三角形ABC的三边的长度之间存在的关系。在方格中,用三角尺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cm、4cm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斜边的长,并验证上述关系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实验中体验了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从而加深了对这一定理的理解。
  2.体验数学技术的应用
  在学完“相似形”和“解直角三角形”两章内容后,我带领全班同学到大河边,要求同学们想办法测量一下大河的宽度,所用的工具十分简单:几根标杆,一根皮尺,一个简易的平面测角器。同学们小组讨论,研究方法,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汇总得出很多方法。学生在自己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恰恰就在这样那样的错误中,他们学会了总结教训,在比较中前进,加深了对数学知识更深层的体验。
  3.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在讲授“用频率估计机会大小”时,我设计了一个生活情景剧――摸奖,让一位同学扮演地摊上的赌主,他将2个白球和5个黑球放在一个袋子里,让人摸球中奖:只要交两元钱,就可以从袋中摸两个球,如果摸到的两个球都是白球,可以得到十元的回报。同学们跃跃欲试,纷纷上台摸奖想碰碰运气。这样就将学生真正置于生活情境之中。然后我引导学生思考:(1)中奖的机会是多少?(2)如果一天有800人每人摸了一回,估计赌主将从这些人身上骗去多少钱?(3)你得到哪些启示,你想对摸奖的人们说些什么?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很高。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无处不蕴涵着数学知识,也充分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真谛。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这样还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
  三、交流
  数学能简明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通过交流,学生能全方位观察和思考,学会数学地谈论、数学地思维、数学地创造。如在讲完“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后,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搜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并在班级中展开讨论,看看哪些统计图表可以改进,哪些制作得好,好在哪里。通过交流,学生深刻理解了不同图表的优劣,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并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最佳方案。当然,数学的交流不只是某个具体的概念、方法和解决问题过程的交流,还是有关于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情绪、认识和念头的交流,包括分析、评论、赞叹等是情感体验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能达到数学信息、情感的认同,同教师彼此信任,共同构建定义、相互理解,共享数学知识。
  四、静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动”的状态,没有静下心来思考的时间,这是课堂上教学效率低的其中一个原因。教师在自学讨论、展示活动之后尝试安排“思”的环节,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完“中心对称图形”后,教师可让学生静下心来,随着教师的暗示,马上进入“深思考”状态,3分钟后让大家交流静思结果。让学生“过电影”式地将学习的内容梳理一下,有助于巩固知识、深化认识,找出未学懂的地方,也可想一想如何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与教师平等的学习主体,经过“兴趣―体验―交流―静思”环节后,学生不仅能丰富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提高对数学的鉴赏力,而且能受到数学的熏陶,逐步养成欣赏数学、交流数学、应用数学,进而创造数学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