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学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马海平
一、生物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标对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如何恰当利用有效条件,提高学生全面素养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1.小组讨论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在探究问题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为增加课堂的活动量,使学生“动”起来,不管客观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一律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讨论,进行所谓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以为这便是新型的教学。我们还发现学生在分小组讨论中普遍存在如下一些现象。
① 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可实质上有的在讨论,有的在聊天,有的在玩耍。
② 气氛十分沉闷,讨论时只有个别学生在参与。
③ 有时学生的讨论刚进入高潮,就被老师打断了,然后由老师详细讲解探究步骤、方法、心得体会等。有的老师“无期”地等待,放任学生。
④小组分享交流时,常常只有几个学优生参与,或学生回答的答案远远偏离主题,而且总有学生不善于倾听或不尊重别人的发言,致使分享效果不如意。盲目的、不适宜的小组讨论,不但不能实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初衷,反而降低了教学的效率,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助长了一些不良习气。
2.课堂教学驾驭难。
新教材为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增设了许多活动项目。要使活动顺利地开展,首先要有融洽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只有在民主、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独立地探索,大胆自由地发表见解,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可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在课堂中只讲学生的“解放”而不求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只讲自由、轻松而不求必要的纪律约束,致使课堂中常出现场面热闹、纪律涣散的现象,甚至有的课堂经常处于失控的状态。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所安排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一位老师在上课时把实验材料发给学生,面对特殊的实验材料“鼠妇”,学生的尖叫声此起彼伏,无论老师怎么喊也无济于事,探究的效果可想而知。可见老师对课堂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解决方法及引导策略
1.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性,找准讨论的“点”。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讨论”时,教师找准问题的“点”,将直接影响着“讨论”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教师应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尽量采用教学的重点、难点、热点、疑点等内容中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使学生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进行相互交流,在讨论中获取知识。教师还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应注重提出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出的问题要具体而明确,问题宜小不宜大,做到先易后难,引导学生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进行探讨;巧妙设计问题情境,使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学生对问题的亲切感,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
2.加强课堂教学方法的组织工作。
教师不必急于组织教学或开展活动,活动之前应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行为规范、集体感、荣誉感与课改理念等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尽快树立良好的行为准则和新型的学习理念。同时明确组员间的分工,确定好每个小组的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和监督员等(角色可定期更换,以便学生在不同方面得到锻炼),必要时可提前培养小组长,提高小组长的协调、分工等能力,以便于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此外,教师还要制订相应的规则,可与学生共同制订一些相应的班级规律、学习规则,并进行必要的训练,使外在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内在的规则,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取向,学会自我控制。
总之,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和以后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
[2]陈选善.教育研究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第二版).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