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发挥课堂“主导”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文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充分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这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必须时刻尊重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会学生学习上,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教师有以春雨润物之举,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
  如现在的优秀示范课,都比较流行“观察体验法”、“活动探究法”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且课堂效果甚佳。但在实践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先进的教学方法收益却很小,“学生观察不够深入,探讨过程流于表面,参与面不大”等问题暴露无疑。为什么专家们能够成功,而我的尝试却失败了呢?经过思考,原来是我在尝试过程中,一味地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所以,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二、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叶圣陶曾说:“教师当然讲,尤宜至力于导,导者,想方设法使学生自学得之。”换句话说,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就应扮演“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目标。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1.用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提问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我所说的“提问”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它融入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交织着如“探讨启示法、商量法”等多种方法,所以,我称它为“问题设计”。
  (1)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提问题
  以前我们在教完一篇课文总结时,总喜欢提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目的是充分发挥这篇文章的教育作用。学生的回答无非是公式化的:“表达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或者赞扬了什么?”等。比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课,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说出“这篇文章赞扬了董存瑞为了国家利益舍身忘死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董存瑞的敬佩之情”之类的话来总结全文。我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一种问法:“学了这篇课文,你想对文中的主人公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就精彩了:“董大哥,你是我们的偶像,我一定以你为榜样,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效力。”“董存瑞,我发自内心的向你鞠躬,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等等,这些才是学生的语言,这样的回答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我想,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问,学生的思路才能打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提高。
  (2)多提有建设性的问题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建设性,如“这一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个词语的意思是什么?”这类问题要少问,可问一些“读了这一段,你了解了什么?是从哪些词、句明白的?”这一类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针对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有这么一篇课文:《船长》,描述的是哈尔威船长在轮船沉没前如何指挥船上的乘客安全上岸,最后自己随轮船一起沉入深渊的悲壮场面。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假设你是船上的一名乘客,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你会想些什么,或对哈尔威说些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但有话可说,而且对感悟文中人物情感,领会文章中心是一条捷径。
  2.引导学生多种渠道学语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教版语文教材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块。实践下来,这一版块还真的不能少。十一册语文课本要求学生“多种渠道学语文”。通过交流,学生总结出了多种途径:查找书籍,请问他人,合作交流,上网,等等。通过交流,我发现学生的见识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据统计,我班有二十五名学生家里有电脑,并表示对电脑很感兴趣。所以,课堂不能再是教师讲,学生听,因为学生有些地方甚至超过我们,他们渴望展示自己。因此,我们在课堂上除学习方式应尽量丰富外,还可留一些课外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我在教完《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布置了一道课后习题: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几位音乐家在维也纳的国家歌剧院开过演唱会吗?今天,我们听说了那么多音乐家的名字,你对他们了解吗?那天是周三,正好有电脑课。很多学生自发地利用这个机会,在电脑老师的帮助下查到了许多有意义的资料。本来,我一直以为,我们是农村小学,学生的知识面窄,家长在这方面的配合也不够。现在,我改变了这种看法,我坚信,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变过去的“学生整个世界是教材”为“整个世界是学生教材”,注意引导,他们就是最棒的,课堂也会由此而变得精彩,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发挥。
  3.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其创新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由“有疑”到“解疑”,再产生“疑问”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所以,我在教学中,经常用“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上学期,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一课,在“质疑”这一环节,班中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对肖邦是不是一位爱国音乐家表示怀疑,因为国家在最危难的时候,他没有领导人民反抗,而是逃到了异国他乡,即使他后来创作了许多爱国曲子,但我不认为他有多伟大。”当时,这一问题一提出来,立即有很多同学表示赞同,尤其是男生,更有几个活跃的男生说肖邦是怕死鬼。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仍然坚持认为肖邦是了不起的爱国英雄。一刹那间,肖邦的爱国形象受到了质疑。其实,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肖邦在祖国快要沦陷时被迫离开祖国,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临死之前请求他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的故事,赞扬了肖邦临死不忘祖国的爱国之情。这时,我没有明确表明态度,而是让他们展开了辩论。辩了很长时间,谁也说服不了谁,中队长周晓晓甚至说了这么一句话:“我认为死要有价值,肖邦留在祖国只能是无谓的牺牲,一点价值也没有。”我立即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引导他们联系鲁迅、聂耳在救国战争中所起的作用,终于重新树立肖邦的爱国形象,更正了一些学生的人生观。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我们必须给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借此让他们学会自己学习。
  这些事例都证明了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在考虑如何教时,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达到师生的和谐互动,我想,我们必须以“唯物主义辩证观”充分考虑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定位好自己的“主导”地位,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7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