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美术教学模式的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小巧

  摘 要: 探索式教学的模式目的是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促使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开展综合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关键词: 新课改 美术教学模式 转变
  
  美术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认知是左脑的功能,情感是右脑的功能,人脑的功能应全面开发,协调发展。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李振道认为,科学是认知领域的顶峰,而艺术则是情感领域的顶峰,且二十一世纪将是艺术与科学的双峰聚会。科学家大多是热爱艺术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不仅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而且在数学、医学、物理等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名言是:“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美术教学能促进情感领域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引进探究性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的发展相结合。
  那么,如何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构建开放的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创设问题情景,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情景”。教师在教学中把问题带进课堂,能鼓励学生解决现存知识与问题要求之间的矛盾,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个问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能性可供选择时,即形成情景,如果情景与学生过去已经获得的知识不一致而发生冲突,就会产生问题情景。在教学中,我常与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各类型的疑点,由“问题情景”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例如,教师可将视频、画面、语言等进行组合设计,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引起兴趣。比如在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时候,我让学生首先观看有关揭露德国法西斯入侵的短片,引起学生对法西斯罪行的痛恨,产生共鸣。然后在背景音乐中出现《格尔尼卡》的画面,让学生思考:“画面的内容是什么,表现了画家怎样的情感?”这样我便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了解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的背景和画面内容,以及画家的表现手法,等等。
  
  二、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探究美术教学过程常常是导入―新授―练习三段式
  
  
  探究式的教学较好地改变了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所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局面。
  1.教学过程应是“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宽松的氛围,为学生留有提出假设、研讨方案、沉思默想、操作讨论的机会,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探索、验证。例如,在教学《巧用身边的材料》――立体纸造型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猜想怎样做形态各异的纸造型的动物作品,使得课堂异常热闹,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于是学生大胆猜测,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通过操作、实验、思考,很快学会了做纸塑作品的正确方法。
  2.教学过程应是“尝试―发现”的探究过程,机灵的推测,大胆的尝试和迅速的发现,往往是创造性思维飞跃的结果。教师不妨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小组讨论―得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会由自己发现的快乐。如在教学“材料”时,我提供了各种材料、各种造型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并鼓励学生自己练习。学生在自己摸索的过程中,收集了相关资料,互相讨论交流了解了更多知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经历了一次探索、求知的历程,实现了美术学习的“再创造”。
  3.重视体验实践,使学生乐于探究。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发现学生的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乐趣,对事物缺乏兴趣,在创作画时,脑子一片空白,无从画起。对此,不得不反思,是否该重新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和感受周边事物,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完善个性发展。探究性学习模式向传统教学发出了挑战,在活动中有时要求学生集体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等);有时要求学生走访专家;有时还要求学生通过实践锻炼,体验学习。由于这样做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他们乐意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如在介绍中国陶瓷艺术的时候,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设计模仿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把准备好的图片资料发到各个小组,通过各小组的“专家组”进行现场鉴宝。这样学生既把中国瓷器的发展、特点等灵活运用,又在活动中巩固、激发对民族工艺的热爱,同时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升华情感,促进交流,沟通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了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
  高中美术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把学生培养成主动地、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3]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4]论素质教育于课程改革.浙江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