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敬
摘 要: 新教材以探究性学习为突破口,探究性学习以创设问题情景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探究。教师应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如何在探究性教学中设置疑问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作者就此问题结合生物课堂教学的实践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设置问题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探究来自问题。设计课堂提问,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了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揭示学生的实际与所学知识之间的差距,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应问在学生有疑处
教师设置的问题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学生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它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以为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对学生自以为无疑的地方,由教师来提出问题,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地思考、讨论,探究正确的结论。学生提出问题的层次一般是一种浅表性的疑问,而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一般是深层次的探讨,特别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规律方面更深一层。由此让学生看到自己思考与教师思考的差距和思考解决问题方式的差别,使其学会思考。
二、问题设置要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科学家研究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情商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效果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亢进状态,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教师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问题,采取多种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教学过程中,我是采用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问题为指导,抓住知识的逻辑关系,层层深入,丝丝相扣开展课堂教学的。首先,我利用社会上出现的“大头娃娃”事件引入课题:蛋白质。接着提问,蛋白质是怎样的呢?它有什么组成的呢?它在人体生长与发育的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蛋白质是一种,还是多种?为什么?然后我组织学生独自或分小组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结果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而且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真正积极地参与教学,就应引导他们去思考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思维起始于问题,最鲜明的能动的思维过程表现为教师提出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提问设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启发性提问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是不可低估的,这些都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十分丰富的,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想象,诱导和启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教师在设置提问时要通过这一问收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境来,通过这一问使学生产生一种“欲罢不能,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就会不断产生。如在学习《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节课时,导入新课时,我在屏幕上呈现出一幅“向着窗外生长的植株”图,并提出一个问题:图中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学生踊跃发言。接着我再提出第二个问题:可能是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学生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解决了问题。最后我升华问题:这种环境刺激如何引起植物生长方向的改变?我通过几个问题,便将教学目标转化成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探索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四、问题设置难度要适中
探究性提问的难度要适中,由浅入深,紧密关联,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积极思考。我们既不能设置太容易,使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又不能设置太难或太大,使学生无从着手,百思不得其解。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这就是说:要学生经过一定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能激发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基础欠缺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提一些难度小的问题,以增强他们的学习的信心,这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我们应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较难的问题,使学生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的学生。对于有些较难的问题我们就得想办法,补充适当的辅助性问题,把大题化小,分步提问,引导过渡,帮助学生克服思考难题中的障碍。我们切不可有意设计太难的题目为难学生,否则会使学生无所适从,长此以往,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厌学。
五、问题设置要多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现代科技为生物教学提供了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等。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它具有形象、直观、动态逼真、表现力丰富等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它能把一些无法看清的现象模拟出来,以及学生尚未接触过的新材料和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从而让学生获取足够的感性材料,为思维加工奠定基础。它恰当的使用,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唤发学生的创造性联想。比如在研究“细胞有丝分裂”的问题中,学生迫切地想知道一个细胞是怎样通过分裂就形成了两个的,为此可以播放细胞有丝分裂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设问:“细胞有丝分裂哪些物质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等物质变化特点和规律。
六、问题设置要有延伸的空间
探究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提升的过程,学生在探究中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通过深入思考延伸又发现新的问题,新问题提出促使学生开始新的探究。通过探究问题,学生逐渐积累了探究的方式与方法,去尝试解决新的问题,也许就探究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学生提问“F2中虽然红眼白眼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但为什么只有雄果蝇是白眼,而雌果蝇都是红眼呢?”“雌雄果蝇中都应该有红眼和白眼”是原有的认识,它不能解释新问题,新的知识内容是,“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且只位于×染色体上”,于是常染色体遗传与伴性遗传间的联系区别又成了新的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伴性遗传的思考,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总之,“人的思想是从疑问开始的”,“读书须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探究性教学的动力,且是探究的方向;有效的设问激发了生物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活思维。
生活无止境,社会无止境,科学无止境,探究也无止境。人类总是在不断的探究中前进,在不断探究中发展自己。
参考文献: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欲实践.沈阳出版社,2004.
[2]孟凡正.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
[3]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教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