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晓枫

  摘要: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重技巧、轻积累是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就夯实写作的基础――积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要让学生作文有所突破,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积极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作文写作教学阅读生活积累
  
  一、引言
  
  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写作教学效率低下是老大难问题。学生搜肠刮肚冥思苦想,教师兢兢业业精批细改,收效却微乎其微。对这疑难顽症,许多语文同行作了长期不懈的探索,写作教改见仁见智,新概念、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为我们积累了不少很有价值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推广。然而,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写作教改,在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评讲的操作过程,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以及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写作技巧方面做文章的居多,对夯实写作的基础――积累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平时作文学生由于积累缺乏造成的捉襟见肘时时可见,教师不对症下药,只是在作文训练数量、形式及写作基本功教学方面下功夫,让学生机械地学习写作的套路,却要学生做到出手成章、文从字顺而又有真情实感,这不能不说是苛求。
  
  二、“写”并不是“读”的简单迁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些教师也重视“积累”,但是更多地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常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开导激励学生,要求学生重视课内外阅读,养成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良好习惯。当然,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的人生经历和经验非常有限,任何生活都去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也无可能。书籍是前人的生活积累和经验结晶,报刊是现实生活的教科书,大量阅读、善于阅读可以让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承受熏陶,从中获得的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自身阅历的不足,所以不失为提高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逐步悟出行文的规律,素养的提高还能让文章言谈更具表现力,更深刻。然而,“写”并不是“读”的简单迁移。《文心雕龙》有言:“应物斯感,感物吟志。”“物”是“感”的基础,“感”要应“物”而产生。大量的阅读,只能增加学生生活素材、语言素材的积累,脱离生活,缺少对生活必要的细致体察、真实感悟和深入思考,纵然是将经典名著、范文佳作熟读成诵、烂熟于胸,等到自己作文的时候,未必能够得心应手,像牙膏一样勉强挤出来的东西或是空洞无物,或是陈辞滥调,或是华而不实。因此,将写作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等同于写作的积累不免有失偏颇。
  
  三、“读万卷书”只是起步,“行万里路”才是积累的根本
  
  对于作文的积累,许多前辈早有教导。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很密迩,很广大,不用外求,操持由己,这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得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性情丰厚,兴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也有类似的见解:“无论写什么文章,要写得好,先决的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丰富的生活经验、知识见闻,相当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作文的积累更应包括阅历、知识、思维等的积淀,其中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叶老认为:“我们喜欢读司马迁的文,认他是个大文家,而他所以致此,全由于修业,游历,以及伟大的志操。”古今中外的文学巨匠之所以能写出流芳百世的作品,靠的正是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厚重的情感体验的厚积薄发。曹雪芹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谓“经历是人生的巨大财富”,要做到思想敏锐、语言表达能力强,只有洞察世事人情、见多识广的人才有可能;孤阅寡见,闭门造车必然心中无话,手中无文。“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叶圣陶语),所以,“读万卷书”只是起步,“行万里路”才是积累的根本。
  
  四、紧贴生活,发挥个性是作文的大势所趋
  
  学生接受作文教学从小学就开始,周期很长,但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沦为低效教学甚至无效教学,很大程度是因为当今应试教学的环境制约了作文教学的发展空间。从应试教学出发,作文教学围绕着考试的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作,写作的材料随考试命题风向而改变,写作的套路随高分作文的“模子”而转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会模仿、拼凑、套用别人的东西,能组装出一篇“立意大众化、内容空泛化、结构模式化”的文章已是皆大欢喜的结果。高考作文虽然只是一次作文的考试,但“失作文者,必失高考”,地位举足轻重,无法回避。作文教学要面对现实,努力挖掘和发挥高考作文的正面导向作用。近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一旦面世,总会引起大家臧否热议,但是,开放写作范围,淡化文体要求,突出“感情真挚”,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近两年“后话题作文时代”的高考命题,重视个性、关注社会形成突出的风景。如2009年高考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天津卷的“我说90后”、重庆卷的“我与故事”,三大直辖市不约而同以“我”入题,直接关照“我”身边的世界,这就明白无误地要求学生平时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要有个人的生活的感悟体察能力。紧贴生活,发挥个性,已经成为高考、中考作文命题努力的方向,必将成为作文教学的主流。
  
  五、生活积累方式多样,但没有捷径可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没有生活的作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活的海洋是广阔的,家庭、学校、社会;自然、人文、风土人情……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生活的积累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生活、融入生活和感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多角度、多方位地去体察社会、探究人生、思考自我,进而积累思想、蕴蓄情感,逐步汇聚成写作所需要的灵感和激情。作文非一朝一夕之功,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是一厢情愿的事。正如叶老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说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生活的积累只能持之以恒,集腋成裘。生活的积累是多方面的,学生周围的生活,包括网络媒体,也包括各科学习。张志公先生说过:“在学校里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各科知识教育,都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关。决不能把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从思想修养、经验学识之中孤立出来,那么,也就决不能把作文教学从各方面的教育之中孤立出来。”所以积极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生活的积累是潜移默化的,质变是由于量变的积累,作文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从思辨中立意,从真情中下笔,“如有神”也会水到渠成。
  
  六、结语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重视生活积累这项“开源”工作。“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积累丰厚,“活水”才能流之笔端。有人说:“在这个信息复制和批量生产的社会中,写作是最后一片充满个性和创造精神的绿洲。”话虽偏激,但绝非危言耸听。只有生生不息的“清泉”“活水”的呵护,这片绿洲才是现实而不是神话。如今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语文新课程体系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开放和富有活力;探究形式多样,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已经成为语文课改的重要内容。对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综合性的作文教学,我们应该把它放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考虑,放在各科教学中去考虑,放在“大语文教学”中去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成效,整个语文教改才能真正突破。
  
  参考文献:
  [1]全国中语会.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开明出版社,1995.
  [2]李惠.生活积累与写作(行万里路).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王桂云.作文的积累.语文教育与研究,2008.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