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艳丽

  摘 要: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怎样在基础教育课程中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本文从整合的根本目的、应用原则、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学生优化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课程本位思想 教学过程 学习过程 优化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合中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辅助工具,还是基本的知识载体、教学媒介和交流工具。在现今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已非常普遍,但是如何真正达到与相关学科的整合,还需我们作多方面探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本位思想应当放在首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首先要以完成课程本身为第一目标,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教学的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走形式,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灌输”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的特点、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帮助教学突破重难点,或者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设计IT整合活动时应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避免孤立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未掌握学科本领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时,就本末倒置地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误使学生投入过多时间和精力学习信息手段的使用,舍本逐末,有碍于课程基本目标的实现,最好是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灵活应用信息手段协助学习。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的“整合”才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技术,更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与教师组织、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新的高度看待所教学的课程,要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恰当地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师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课件的选择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课件的使用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具有科学性的课件不仅能起到突破重难点的作用,而且能提高课堂艺术性、趣味性。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也应重视,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这样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网络化的学习环境,也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扬弃,对新型的教学技术进行“整合”,要求创造“教师―学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有机融合的学习环境”,这使“教”和“学”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要通过创造学习环境,设置学习任务完成教学过程,学生要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要“画龙点睛”地点评、总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的互动沟通可以不拘泥于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要使教与学有充足的自由的时间和空间。
  (三)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应用信息技术容易实现有层次差异的学生的教学,在采用信息技术方式教学时,可以分析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的生活学习经验,注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不同认知水平、不同认知风格、不同发展需要的学生创造个别化的学习环境,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工具(认知工具、思维工具)和切合学生需要的交流合作工具,促使学生多层次发展,实现教学上的供需平衡。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信息技术不仅应在教师的教学中应用,而且应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过程,全面提高信息素养,为以后的工作、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学会合理使用IT工具。
  当面对教师给的相关问题、任务时,学生要学会根据需要,选用合适的IT工具,有效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信息,进而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主、自发地运用IT工具自如地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在计算机所提供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学习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互助、合作意识。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互助合作能力的培养,在解决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上网查询资料,而且可以利用过论坛、邮件、QQ等网络工具互通资询,共享资源,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体会到网络的强大功能,而且建立起互助、合作意识。
  总之,当今的教育教学正在逐日走向信息化,我们要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能力将是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在“整合”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广大教育者长期探索的问题,只有深刻地认识学科教学的精髓与内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应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芳.教育信息化及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实施.信息技术教育,2006,(4).
  [2]孙立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模式的类型和特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4,(01).
  [3]李立新.网络学习环境与学习者.中国远程教育,200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2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