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课教学尝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韩 存
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出现了许多新的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安排了新的学习内容。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在认真学习和领会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学习领会课标精神,深入钻研教材,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笔者结合冀教版生物学教材,谈谈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认真钻研教材,设计科学方案
新教材“以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为主线”,从学生发展需要、社会需要和生物科学的发展出发,构建教材体系结构,注重生物学素养的提高,加大科学探究的力度,加强科学一般方法的教育,精心设计能力培养的梯度,旨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特色,理解编者的意图,为实现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奠定基础。
在备课中要从“学生是学习主人”的理念去设计教学方案,采取以活动为主的方式安排教学,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路,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的对策。在研究教学方法时,应多思考如何让学生活动,什么时机让学生活动,从传统教学过多“讲解知识”转向师生的“互动交流”,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组织教学中,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通过提出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启发性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农业益虫”时,教师问学生:“成群的蜜蜂在花丛中不停地采集花粉和花蜜,你知道蜜蜂是怎样采集花粉和花蜜的吗?蜜蜂采蜜对农作物会造成危害吗?”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从蜜蜂的外部形态入手,介绍蜜蜂的身体结构与采集花粉和花蜜相适应的特点,使学生明白蜜蜂是如何采集花粉和花蜜的。通过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尽管教材的编写者力求选用那些不同地区学生都熟悉的例子,但仍然不能照顾到每个地区和所有学生。因此,有时需要替换教材中的例子,用学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学习新知识。如在学习“单子叶植物特征”时,教材中以小麦、水稻为代表作物,可我们北方地区大田作物以玉米为主,故在教学中应以玉米为代表作物,研究起来学生会较熟悉,效果会更好。
二、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目前,由于中考不考生物,学生对生物课不重视。教师教学也是照本宣科或掐头去尾,致使学生对生物学兴趣不浓。如何让学生爱上生物课,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求知欲强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标生物学新教材,体现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思想,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对近年来生物科学成果作了适当的介绍,如“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每一单元、每一章节开头部分资源的利用,通过导语,让学生明白:生物科学是一门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的科学,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各种生物打交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它是农学、林学、医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基础;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今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乃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都将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应用,让学生知道生物学一直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新教材的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变“以知识为主线”为“以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生物学问题为主线”。教师要从教“统编教材”的习惯中走出来,主动适应新教材,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中“身边事”栏目,选择与本节内容关系密切的、学生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在学习“植物呼吸作用”时,将之与粮食、蔬菜的储存相联系,使学生明白刚收获的粮食、蔬菜不应堆放在一起,否则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会使温度升高,进一步加快呼吸作用,使消耗增加,让学生懂得正确的储存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联系生活中学生“司空见惯”而又不能解释原因的神奇奥妙的生物问题,就必然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必然会趣味无穷。
三、拓展实践渠道,提高科学素养
21世纪将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今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乃至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依赖于生物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然而,地球上的生物正在逐渐减少,造成许多地区洪水泛滥、水土流失等,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重大生态问题都与它有直接关系。新课程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如开展环境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向社会调查、统计对比,分析地球上生物灭绝情况,使学生深刻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动植物、气候、土壤、水等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人与环境息息相关。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感到作为未来的主人,有责任、有义务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
生物学是实验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生物实验在使学生形成生物概念、原理,理解和巩固生物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地开设好生物实验,同时还应努力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课教学的做法。
组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是增加动手机会的有效形式,而通过利用家庭资源,可更好地组织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如提倡学生与家人一起种植各种花卉,号召学生在放假时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直接接触植物、动物,了解和研究生物。还可组织学生创建“小小植物园”,利用每年的校园绿化时机,带领学生种植花草、树木,不仅可为教学服务,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针对学校实验室的生物标本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实际,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增加动手机会。如可将“生物标本制作”作为一门校本课程。生物标本在许多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生物标本可帮助我们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是鉴定分类的依据,而且是研究生物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的材料。因此,在初中生物学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可将“采集与制作标本”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密切结合生物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的季节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标本制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中提升生物学素养。
生物课程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一个普通公民终身发展所需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积极探索新课标下初中生物课教学的有效方法,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落到实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9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