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理念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晓梅

  摘要: 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口语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口语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在新教改的形式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任务设置及其口语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积极性提高,真正达到帮助他们提高口语水平及完成对新知识意义构建的目的。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建构主义
  
  1.前言
  教育部教育厅04年1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同时,它又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根据此要求,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开设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组织教师编撰了口语教材,积极探索在新的形势下如何用恰当的教学理念建立起新的口语教学模式。
  2.口语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教师普遍反映在两年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口语课堂组织的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是浪费时间。原因之一是大部分课堂口语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渐进性和系统性,学生从中只能获得短暂的热情和快乐,而没有长效的影响,所以很难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新目标。口语课堂上存在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由于没有听懂老师或同伴的话语而无法表达正确的观点和请求;
  (2)部分学生在口头交际中容易出现许多语言错误;
  (3)学生的口语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口语活动很难顺利开展;
  (4)学生的语用能力较差,表达时容易犯一些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错误;
  (5)教师过分强调意义的表达,忽视语言形式的正确表达;
  (6)学生在活动前缺乏正确的语言输入及相关的知识背景,因而表达时不知所措。
  课堂上总有部分学生消极应付、被动练习,对许多活动缺乏兴趣、不愿开口。究其根源,主要在于教师对口语教学理论、教学策略认识不足,凭借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指导和评价学生,使得教学组织不够系统,课堂操练过于机械、单调,不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口语训练的兴趣。因此,较成功的口语教学应该在二语习得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念,注重大学英语口语课程的任务设置及其口语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3.建构主义学习理念的运用
  3.1建构主义理论简介
  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通过研究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出来的。科恩伯格(0.Kernberg)在皮亚杰“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构筑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教师总的角色是学习的供助者(facilitator),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帮助学生学习的人(Littlewood,1981)。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学习资源,特别是基于任务和解决问题型的情景,适合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社会互动的学习环境”(Wilson,1996:5)。建构主义强调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意义的建构而不是其中某一位或几位完成意义建构;其实际意义是:生活中没有一件事情是不需他人直接或间接帮助而完成的。因此,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L)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Lowyck & Poysa,2001:509)。因此,按照建构主义学习的理念、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提出的教改目标,我们结合实际,设计出各种学习情景和活动来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3.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口语活动任务的设置
  任务的设计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和重组教材,突出趣味性、情境性、交际性和拓展性,有利于培养创造型思维能力,用外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围绕主题设置不同的口语活动任务。
  每次课程我们都安排一个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其中包括:食物和饭店、青年和互联网、旅游、找工作、电影、音乐等。由于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我们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真实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相关的知识、经验,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浅及深,逐渐在发言中变得越来越主动,对于在不同的情境下如何正确使用英语有了深刻的认识。如:在“找工作”这一主题下,通过设置真实的求职面试的情境,让学生以不同人物角色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参与口语活动的同时掌握一些实用的面试用语与技巧。
  (2)学生兴趣的把握。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的兴趣和动机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习的成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Maslow(1970)指出,学习应以学习者为本,以兴趣为前提,以激发成就动机为出发点,使学生在感知、认知知识的过程中自我发展。口语课堂上口语活动任务的设置也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活动中确实感受到交际的需要,从而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鉴于此,教师应从培养兴趣出发,让学生出于个人需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并参与口语课堂活动。如:在“电影”这一主题下,通过播放经典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激发学生模仿和配音方面的兴趣,最后让学生自己表演出来,让他们也感受拍电影的奇妙感觉。
  3.3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口语活动的开展
  在口语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相关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的输入。这样学生在参与口语活动中才会有正确的语言输出,从而达到开展口语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
  (2)教师角色的转换。李静纯先生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有工程师的头脑、诗人的情怀(富有想象力,追求美的意境)、演员的激情和厨师的精湛技艺。在口语活动的开展中,教师不仅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还应是活动的参与者。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72)认为,学习是一种动态能动建构的过程,一个人的整体知识是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变化过程中组建的。在建构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满足学习者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学习”(Smith,1988),以便使学习者积极建构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活动过程中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纠错。鼓励教学一直是值得推荐的教学方法,在很多教学当中都得到了肯定。在活动的开展中教师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口语活动当中去。

  (4)注意培养学生的歧义容忍度。一般情况下,能容忍歧义的认知方式是语言学习者一个值得肯定的特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其原因在于:学习者所感受到的语言上的模糊、歧义会抑制学生的冒险欲望,从而阻碍他们去尝试新的、动态的并不断变化的语言,同时也妨碍了学生采用新的学习策略;如果学生能容忍语言上的模糊歧义,那么学生就会像儿童那样无所顾忌,课堂上积极参与,很乐意大胆尝试,也很少有焦虑情绪产生,语言水平进步明显。这也正好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儿童学语言要比成人学得快、学得容易。可见,歧义容忍度在外语学习中起着比较关键的作用。
  从认知心理学来看,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内化与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在充满互动的英语课堂上,从接受任务、准备任务、执行任务、报告任务到分析任务,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活跃、变化的活动中,在不断的挑战、刺激和激励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步得到训练和加强并发展成良好的习惯。
  4.结语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英语教学所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课堂学习着重情境的构建和学习者间的协作;课外强调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能够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者不仅英语口语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对英语的兴趣也增加了,与他人的协作能力也有了改善。可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符合教改要求,对教学模式的转变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冯涟漪,吴蕾.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初探[J].外语界,2005,(2):23-25.
  [3]Littlewood,William.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4]Lowyck,J.Desig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01,(17):507-516.
  [5]Maslow,A.H.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M]. New York:Harper and Row.Publishers,Inc,1970.
  [6]Smith,M.J.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M].Belmont,CA:Wadsworth,1998.
  [7]Wilson,B.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Case Studies in Instructional Design[M].New Jersey: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