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定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葛夷辰
摘要: 中学语文新课程实施给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知识观、学生观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应该更为多元。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学 语文教师 角色定位
传统的语文教学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是教学中的主角,上课只是传授知识,单向的付出。学生作为教学中的配角,上课只是聆听知识,是单向的接受。这种单向的、线性的教育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今,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深入,这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观的变革。它要求教育工作者树立全新的观念,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一、人文精神的渗透者
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理论知识就行,要加强语文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同时,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首先,在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要有艺术性。行的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学生感受美,创造美。
二、开阔视野的引领者
语文课堂教学实质上主要是阅读教学。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容量也是有限的;学生只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语文教师应从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就是要求语文教师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引领者,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走向课外学习。
三、课堂生成的调控者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生成是课堂教学中至深至极的一种艺术化形态,是师与生、生与生用情感、灵性、志趣、智慧等共同缔造的精神画卷,徜徉在其间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还有灵魂的荡涤、个性的张扬;充盈在其间的不仅仅是需求的满足,还有成功的喜悦、素养的丰腴。一位知名教师讲授《本命年的回想》谈新年风俗时,一个学生突然发问:“老师,为什么过年贴春联的时候,有许多人把“福”字头朝下贴呢?”此时,教师首先表扬了这个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接着讲解了“福倒”即表示“幸福已到”的意思,然后追本溯源,简述了一个“马皇后巧解‘倒福’含义,使皇帝朱元璋免开杀戒,救助无辜老百姓”的故事。这一现场生成的教学环节,对学生既有学习兴趣的激发,又有探究意识的肯定,还包括人文精神的培养。仅仅是一个字的教学,因为一个偶然出现的契机,就“做”得如此精彩,堪为“神来之笔”。因此,一个善于把握课堂的教师,会尽可能地对课堂上可能产生的情况作出预设,并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构建,使课堂显得更加精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本身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惟有自我意识的觉醒,才能有个性潜能的释放。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营造民主的氛围,充分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做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进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善于“心理换位”。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就会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才不流于形式。同样,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习小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教师有参与每个小组的“特权”,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想学生所想,供学生所需”,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六、合作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于自主探究的过程之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明确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所谓“不悱不发,不愤不启”,教师引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探究的问题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可由学习小组讨论得出,学习过程可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总之,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常为世人诟病的语文教学,要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挑战,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提高语文教学效能,让新课标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徐世芳.激活课堂生成因素[J].陕西教育教学,2008年第5期.
[2]申小兵.发现式学习中的教师角色如何定位[J].校长阅刊,2006年第11期.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10月1日.
[4]刘文正,梁成山.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教师角色转变[J].人民教育,2007年第02期.
[5]胡旭红.学习方式的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1月.
[6]蔡秋华.教师的课程角色与课程行动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7]杨道驰.现代教师及其角色转换.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4月.
[8]于欣.教师角色转变应从备课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3年10月11日,第5版.
[9]张玉民.新课程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和创设教学情境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1日.
[10]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1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8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