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课标下生成性小语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丁金丽
摘要: 本文针对“如何构建新课标下生成性小语课堂”的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有效论述:
1.构建有效的平等对话关系;2.挖掘文本中的动态“生成点”;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4.恰当运用动态生成之方法。
关键词: 新课标 小语教学 生成性
“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下小语教学所倡导的新理念。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生动愉悦的情境中,知识自然得以建构,课堂价值不断得以提升,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构建生成性小语课堂是新课程下小语教学的理想境界。
1.构建有效的平等对话关系
1.1师生对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充满生机的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1.2生本对话。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我们应摒弃以往教师机械讲解,学生木纳接受的状况,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存在,根据学生的所需调控课堂,展开教与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与文本对话,让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主动参与中、在个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课文、学习语文。
2.挖掘文本中的动态“生成点”
2.1“生成点”――关键性的语言现象。
这些语言现象,往往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如课文中的中心词、中心句,体现文章中心的重点段,牵动上下文的过渡句、过渡段等。在处理教材时,要善于深入钻研教材的内容,紧紧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以此为突破点组织教学。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教学就可抓住“诡计多端”这个重点词为生成点,让学生充分理解白骨精的形象。
2.2“生成点”――规律性的语言现象。
这种新的语言现象,既适应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又可以概括、类化和迁移,学生学了可以举一反三地运用。如新的句式、段式等。在钻研教材时,首先要看看课文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出现了哪些新的语言现象。然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好生成点,以获得“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效果。例: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抓住“有的……有的……个个都……”这个新的句式为生成点展开教学。
2.3“生成点”――“最近发展区”的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现象往往是学生在阅读时最容易激发思维火花的爆点、最感兴趣的疑点和最容易忽略的盲点。教师要选择这些点,让学生充分参与全程训练,再给予恰当的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文,可抓住“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消失?”这一最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爆点来组织教学。
3.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成与预设,在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统一体。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应在语文教学预设的目标和程序实施过程中生成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鼓励师生在交往互动中即兴创造,以超越预设的目标和程序。我们应理顺生成与预设的几种常用的预设范例,如把握质疑探究中的“生成”、把握多元对话中的“生成”、把握多元解读中的“生成”、把握拓展体验中的“生成”、把握想象创造中的“生成”、把握偶发事件中的“生成”等,让预设更好地服务于生成,从而让教学预设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简洁性和教学功能的厚度。动态生成具有可预设性,只有科学充分的预设,才能使课上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才能生成精彩瞬间,也才能有最好的生成。
4.恰当运用动态生成之方法
4.1情境生成法。
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人们的相应感知。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人的情感产生往往具有综合作用。在欢乐的情境氛围中,人会产生愉快的情感;在悲愤的情境中,人就会产生悲愤的情感。文艺作品之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通过想象获得了“触景生情”的效果。例:教学《长相思》这首词时可通过教师语言虚拟情境引领学生如临其境。
4.2教程生成法。
例:《只有一个地球》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①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估计学生所提问题: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为什么说地球像一叶扁舟?为什么说地球是渺小的?为什么要用很小来形容人类的活动范围?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机点拨。②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找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这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
4.3结构生成法。
4.3.1篇首生成。抓住课文的开头进行剖析,从而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例:《詹天佑》一课的开篇写道:“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分析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杰出”和“爱国”这两个方面,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4.3.2中间生成。抓住课文中间的关键句子,上挂下连,双向扩展,快速理解课文内容。例:《伟大的友谊》一文的第4段是“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这是一个过渡句,它使文章前后内容紧密相连,而且概括了主要内容,标明了文章中心。阅读这篇课文可用中间突破法进行分析,具体程序:(1)解题释疑,切入中间。(2)分类推进,理解“友谊”。(3)读议首尾,明确“伟大”。
4.3.3篇末生成法。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返顾全篇,向前逆推。例:《海上日出》的教学可从结尾突破。先让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这还不是伟大奇观么),引导学生理解“这”和“奇观”各指什么?再把题目与结尾句联系起来,合成一个感叹句:“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最后,教师指出:海上日出究竟有什么奇观呢?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奇观”上,带回到课文具体描写的海上日出的美景之中。
总之,生成的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让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关注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努力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自己的工作也闪耀生命的光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7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