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中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柳玉飞

  体育教育在现代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教育界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探讨:
  
  一、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制定教育发展战略放在重要地位,全面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人,成为几乎每一个国家发展战略研究的核心。
  基础教育,尤其是九年义务教育,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各级各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根据《纲要》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是多年来我国学校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辩证唯物论和人学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体育不仅能强壮体魄,还能培养孩子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和失败的精神,并能培养孩子敢于比赛、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精神,另外还能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团结协作的精神。体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举措。鉴于学校体育的特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其既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完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第一,增强学生健康体质。学校体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使学生步入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第二,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大脑发育,调节大脑中枢神经,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还可以直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的练习、体育课件制作等,有利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创造意识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第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运动者都有尽快实现目标的心理动机。为此,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创造性的劳动,全身心地投入到竞赛或练习中去,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意志努力总是和克服困难的行为相联系的。在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学生必须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或障碍,并且每前进一步往往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因而能有效地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另外,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使学生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从而培养了学生自己的责任感和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二、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注重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大面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更多地获得的是体力和技能,明显缺少对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获得的成功感和愉悦体验,也就是说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在“懂”和“乐”上下功夫。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就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在使用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2.挖掘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等方面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用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3.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此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习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4.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须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与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参加活动的学生可自己选择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也可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由此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4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