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进安
摘要: 目前,快乐教学不断被运用到学校教育中,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学思想。它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整个人生中的最后一段体育课,应该与社会体育接轨,为终身体育服务。体育课虽结束了,但不应是体育的终结,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
关键词: 快乐体育 高校体育 作用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基础,作为学生人生中的最后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的形成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快乐体育应该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一、何为快乐体育
1. 快乐体育不应是一种教学方法,而应是一种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是指从情感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快乐教育思想,它重视爱的教育、美的教育与各项运动所独具的乐趣,强调学习兴趣与创造学习,它不仅把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而且视之为直接目的。因此能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有利于培养自我体育能力与完美的人格。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 快乐体育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参与、理解、掌握及创新的乐趣。从运动中获得深层次的心理快感和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快乐的一种体育教学思想。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愉快发展是基调。
4. 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强调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向上态度的多重目的。把快乐体育思想融进学校教学中是目前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二、充分发挥快乐体育在高校教学中的作用
学校体育并不是体育的终结,而应是体育的新起点,虽然高校体育课是广大学子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段体育课,必然会结束,但体育将伴随着人的一生。因此,高校体育课有着很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竞技体育向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快乐体育方向转变。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要适应全民健身的要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应终身体育的要求。快乐体育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中有着其独特的重要作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首先要培养体育兴趣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使学生感受到体育带来的快乐。兴趣爱好是运动的动力,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学校提倡快乐体育、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兴趣,从而养成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教师应通过各种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便是手段之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采用认同、鼓舞、表扬、关心等方法,教师的肯定、表扬能满足学生的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快乐和喜悦感,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教学应切实贯彻增强体质、树立健康第一、培养终身体育、体验快乐教学、成功教学的教学原则,同时应把它作为人类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以各种形式传递给学生,把德智体美等有机地统一纳入体育教学的活动内容和各个环节,这才是高校体育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所在。
快乐体育思想较注重从育心方面入手;人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思想突出在育心育体的全面协调;终身体育的思想侧重使人终身享受体育的长远效益,既育心又育体;体育与竞技相结合思想从提高运动成绩入手来培养学生运动兴趣,起到育心效果。不论是哪种学校体育思想都没有离开人的身心两个方面,只是强调身心的侧重点不同,从本质上讲都是在育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的。它们是相互交叉、相互补充的,使各阶段学校体育思想出现层次性、阶段性,即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思想,终身体育观应贯穿在各年级学校体育的始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尤其要通过运用快乐体育等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高校体育教学要把快乐体育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把学习体育知识、技能和身体锻炼建立在自身愿望、需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上,把运动中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进行体育学习,并以浓厚的兴趣、持久的意志力、适宜的学习方法,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身体行为,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愉快的情绪和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其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在快乐地享受体育运动的同时来自觉积极地发展体育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方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现代教育丛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3]刑永富.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