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语感训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海群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教学必须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说、写,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启迪想象,感受语感;二、揣摩词句,领会语感;三、重视朗读,积淀语感;四、强化实践,发展语感。
关键词: 语感 启迪想象 揣摩词句 重视朗读 强化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文字综合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语文教学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训练的同时,必须不断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说、写,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地。如何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启迪想象,感受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意境呢?可让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品味语言文字,启发想象,达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的境地,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内心视像”,感悟语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再见,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大娘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旁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从中培养语感。此外,语文教学中,教师若能根据教学的需要,经常用录音机播放美妙的配乐朗读,用CAI展示课文中的诗情画意,用投影片分层剖析课文的内在涵义,将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新鲜,也能将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从而启迪思维,促发语感。
二、揣摩词句,领会语感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那些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某些具有感染力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添”、“删”、“调”、“换”等方法,揣摩语言文字是否运用精当,从而取得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如《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句,教学时故意把它改为“雪地里来了小鸡、小狗、小鸭、小马”。问学生:“老师的这句话你能改一改吗?”学生一下子说出了课文中的句子“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再让他们比较喜欢哪一句?他们都说喜欢课文中这句,问他们为什么?有的说:“一群能说明这四种小动物是一块儿出来的,用一群好。”还有的说:“这四种小动物分别会画竹叶、梅花、枫叶、月牙,课文中这句话把这些小动物说成像小画家,说得好,我喜欢。”这样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形象,同时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语感。
三、重视朗读,积淀语感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语文教学要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把宝贵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强化朗读训练,以多读促语感。首先,要增加朗读的机会。教师要把“以读为主”的教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上,从学生朗读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备课、讲课、练习都要围绕“朗读”来展开。其次,要丰富朗读的形式。要求教师应不断变换训练方式,采用默读、诵读、引读、带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集体背诵、分角色背诵、配乐背诵、复述等多种方式,防止学生多读生厌。第三,要加强朗读的指导。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
四、强化实践,发展语感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语言习得的大课堂,是培养语感的好土壤。语文教师应当以课本为基地,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社会生活这个学习资源。教室只是小课堂,社会才是大学校。如让学生平时观察大街上的广告牌、门柱上的楹联,摘录下来,读一读,比一比。诸如“穿奥康,走四方”、“滴滴稻花香,浓浓三峡情”、“少生优生,幸福一生”之类的广告语和“正是莺歌燕舞日,恰逢花好月圆时”等春联,短小精悍,琅琅上口,正是语感训练的好素材。同时,可让学生平时注意听广播、电视的播音(对白),尤其是多听电视散文、诗歌。利用已有的语感去捕捉大千世界中语感因素,不断地去听取、记忆、分析、比较,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感定会不断增强。
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实践也表明:大凡爱读书的学生语感强,表现为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能力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非常准确。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以弥补现行教学的阅读量不足。当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自己喜爱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以开拓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使学生在反复、大量感受语言材料的过程中,丰富语感,增强语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9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