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颖秋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信息技术在当前日益体现出其良好的适应性和实用性,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已经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特征。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进行研究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程整合 现状 对策 研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一结合有利于丰富课程教学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技术含量,提升教学的质量。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信息技术在指导教育教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急需改进的问题。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归结为三方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软硬件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政府主导的,以教育界为主体,商业、文化、科技界多方参与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实现硬件、软件两者的和谐发展。可是由于两者发展的内在规律的不同、人们的观念认识不到位等原因,还远未达到平衡发展的要求。比如教师培训,当前各地教师培训虽然开展较多,但实际效果不容乐观。目前还有相当部分的教师和学校领导不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大部分学校还只是将计算机主要用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等等。理论研究中忽视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忽视教学结构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式与内容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在当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在实现了“校校通”、装备了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和宽带网的地区和学校,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却普遍滞后,形成了在公开课、实验课、教研课上媒体技术运用成为亮点,在日常教学中黑板、粉笔却风采依旧,也有教师发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塑造着点击者角色,忽略了点拨者角色这样的感慨。在当前开展的基于网络的教学改革实验中,大多情况是学生们忙于网上查找信息和进行低认知层次的复制、粘贴,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较高层次的认知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成为所谓的低认知水平,简单技术操作。过于注重整合的外在形式特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缺少内涵发展。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发展不平衡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开展离不开正确的理论指导,理论对实践的开展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然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不少教师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与内涵方面一直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不说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与实践脱节造成的。事实上,对于当前研究中所提出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众多新型教学方法,实践中也存在着机械照搬的弊病。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对策研究
1.更新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教育的创新可以推动创新教育。我们提倡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借助信息技术把课程内容转化为多媒体学习资源或基于网络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让所有师生都能方便地共享和交流使用,全球共享的因特网信息资源不但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也会与课程内容和生活实践融合在一起,提供给学生分析、讨论、评价和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学生自觉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能力。同时,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基础,尝试并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同步式讲授、异步式讲授、个别辅导式、讨论学习式、探索学习式、协作学习式等。可以说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具体环境中的实践运用。
2.加大投资,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基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就是信息基础设施,没有充分有效的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持,就不可能有课程整合的顺利实施。良好的基础设施不外乎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硬件设备的建设与维护:主要包含计算机、投影仪、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等一系列配套设施。不仅要求在质量上得到保证,数量上也必须能够满足至少半数以上学生的同时使用。硬件设备的投资不是一次性的,在使用过程中还有自然消耗与损坏的情况,后续维护与投资非常重要。硬件设备的建设为“课程整合”的开展搭建了良好的操作平台。
软件设备的开发与更新:主要包含与教学内容配套的教学课件及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可以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采用“拿来主义”;另外一种方法是教师自己去开发,或者交由软件开发公司去解决,由教师提出一个课堂教学的需求,如一个教学设计或脚本设计,教育专家认为没有知识性的错误或者符合某些教育理念,进行确认之后,技术人员就依据自己的理解开始开发,最终形成一个面向学生、面向课堂教学的“最终产品”。不管采取哪种方法,都应该注意把最新的教研成果融入其中,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而对其加以更新、升级,只有这样才会越学越活,越教越新。
3.加强培训,以教学与科研并重为目标。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教师操作技能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到“课程整合”的成败。虽然很多教师在评聘职称的时候已经获得了相关的计算机等级证书,但是对实施“课程整合”来说,这点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其信息素养就显得很重要了。一方面可以请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来进行集体培训,从简单的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E-mile、BBS的操作,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及相关教学软件的选用、评估及制作,甚至是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简单维护与修理,都需要适当地加以掌握;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进行自我培训,教无止尽,学亦无止尽,通过不停地学习来提高与完善自我。
4.完善体系,以科学的教学结构为准绳。
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主要形成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初对前苏联的模仿与学习,至今其基本体系未变。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我们虽然进行了很多教学改革的探索,但大多是停留在内容、手段、方法上的改革,而没有真正进行教学结构的改革。开展“课程整合”实际上是对传统教学结构的反思与完善,综合考察先进国家及我国中小学开展“课程整合”成功的实例,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特点,我们认为,科学的教学结构应该包含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即: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学习、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七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且每一个环节实施与操作情况都要在“课程评价”中得到体现与测评。完善的体系仅仅是理论,能否为“课程整合”保驾护航重在实际的操作与运用,只有对其中的每个项目进行认真的贯彻与落实,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才能彻底改变“一张考卷定终身”的不良现象。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2]沙红.新加坡的教育信息化.中国远程教育,2005.2.
[3]许守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第24期.
[4]康桂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1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