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语言迁移论古代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尹兴圣

  摘 要:英语和汉语在形式上存在很大差异,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同时它们之间的相同点也为学习创造了条件。本文从崭新视角简略地介绍了古汉语学习和英语学习之关系,对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母语迁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并认为外语教学中对古代汉语的教学不仅对汉语学习很重要,而且更能促进对英语的学习,有利于英语教学。
  关键词:古汉语 迁移 母语 英语学习
  
  母语知识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语言学家及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已经掌握了某一语言的基本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外语学习者来说,其对外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的学习必然会受到母语语音、词汇、语义和语法知识的影响。古代汉语虽然出现年代和现代相距很远,但仍然和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按照迁移理论,这必将对英语学习产生正迁移,对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的相同之处也会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他们掌握英语的各种语言现象。
  
  一、语言迁移对外语教学启示
  
  母语迁移(transfer)一直是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课题。过去近五十年的母语迁移研究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发现,也对研究中的问题和新的方向做了分析和探索。Odlin(1989:27)在总结二语习得领域数十年的语言迁移现象研究的基础上,给语言迁移下了一个简明而精确的定义: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他进一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两种,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相同时,产生正迁移;而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出现差异,尤其是表面相似但实际不同时,往往产生负迁移。另外除考虑语言迁移的语言因素外,还要考虑认知因素。Danesi& Di Pietro(1991)指出母语在儿童的二语习得中起着很小的作用,因为儿童的本族语尚未得到完全发展,因此也就没有渗入到儿童的思维方式和概念模式中。但就成人而言,情形完全不同,成人的认知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成人的认知能力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能在二语学习这一有意识的、受制约的过程中进行形式上的语法推理(Flynn,1996;Schachter,1996;Titone&Danesi,1985)。
  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大部分为成人,或接近成人(中国小学生,初中学生),其学习英语和在英语国家习得英语不同,基本上依靠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英语学习的各个过程,语言之间的共性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便利,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对语言的本质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语言学习的过程意识,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更好地加速语言学习的进度。所以英语教学应加强语言之间的对比分析,并指出不同语言之间形式差异下的共同认知基础。
  
  二、迁移视角下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中的定位
  
  上面谈到语言迁移定义时指出迁移是指目标语和其他任何已经习得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造成的影响。在目前的理论研究中我们大都忽视括号中的“或者没有完全习得的语言”的表述。任何已经掌握的知识,尤其是语言知识会对二语习得产生影响。本文所谈的古代汉语,是中国学生必修的课程,在英语学习的大范围内,又多了一层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对英语学习的作用。现代汉语学习有利于促进英语学习,古代汉语学习有理由促进现代英语学习,当然可知古代汉语学习有利于英语学习。古代汉语学习对现代汉语学习体现在对现代汉语的更深理解上,还体现在文化修养上,这些无疑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在汉英翻译中,对汉语原文的准确理解是实现翻译的前提。
  本文谈的古代汉语学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更主要地体现在其促进语言共性的认识,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认知能力上。为了更好地分析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的这方面作用,有必要对古代汉语在英语学习的定位作个明确,从迁移角度看古代汉语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来说是不完全习得的语言(尽管他们以汉语为母语),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差异巨大,在学习中,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同样遇到了和在英语学习中类似的困惑和难点,其中最大的困惑和难点来自现代汉语的负迁移。无可争辩的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渊源关系(很多相同点)为古代汉语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对现代汉语的使用者来说,英语是其第二语言,为了更加突出古代汉语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笔者试着称古代汉语为第一点五(1.5)语言――1代表属于母语范畴,0.5代表其半个外语性质,即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其在句法、语法和实际使用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以便其和外语学习统一起来。
  上文指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已经基本具备了成人的认知能力,他们又在中学高中阶段必修古代汉语,有效利用此有利条件,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学习纳入统一过程,具有一箭三雕的独特作用。
  
  三、古代汉语与英语的几点共性
  
  谈迁移就需要了解共性,本文试图论古代汉语对英语的作用,但对他们共性的研究还缺乏广泛性研究,目前这方面的论文,专著几乎为零,这也从一方面体现了本文的价值,期待更多的深入探讨。笔者尝试性的分析,总结了几点共性,由于古代汉语的语音部分对英语学习意义不大,下面主要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作了比较。
  (1)古汉语与现代英语词法比较
  下面记录了一些例句、例词:
  例一、英语中有一种动名词,这个动名词的逻辑主语,用其所属格,放在这个动名词的前面。把逻辑的主谓关系变成了语法的偏正关系。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 gave us a good impression.(他为人民工作给我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The trouble is 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问题是他们工作无计划。)第一句的主语his working for the people和第二句的表语their working without a plan都是偏正词组,译成现代汉语则用主谓词组。与英语类似的古汉语中的主谓词组,用作主语或宾语时,一定要加“之”,使这个主谓词组偏正化,旧说叫做取消句子独立性。如: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其山钦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钴姆潭西小丘记》)前句“前人之述”为主语,后句“牛马之饮于溪”作宾语,都有个“之”在其中,使两个主谓词组偏正化。同英语这类句子一样,译成现代汉语,则用主谓词组。可见,逻辑的主谓关系以偏正词组的形式出现在句中,在英语和古汉语中是一致的。
  例二、英语中名词兼作动词的现象较普遍,古汉语中也时常见到名词活用现象。water首先是名词,下面的用法是动词:to water the field(浇);to water the horse(饮);to water the milk(搀水);The smoke made my eyes watere(流泪)。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这里的“水”呈游泳意,作动词。hand是名词,也用作动词。He handed in his notebook.(他交了笔记本。)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种树郭橐驼传》)这个“爪”是用指甲划破意,名词活用作动词,同英语和古汉语的名词活用相比,现代汉语的名词就显得很不活泼了。
  在词法方面,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还有其他相似的情况如在:英语和古汉语中,词的兼类现象较现代汉语多,有的能兼几个词类;英语的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古汉语的人称也有不同的形式;古汉语中某个词的引申义用法,或许使古人觉得不够规范,今人也觉得有些乖僻。

  (2)古代汉语与现代英语的句法比较
  例一、表示时间、处所的介词结构,在英语中常放在动词之后。古汉语亦然。如The bus pulled into a roadside restaurant at mid night.(午夜时分,公共汽车开到一家路边餐馆。)A banner of welcome is waving in the wind.(欢迎的横幅在风中飘扬。)介词结构at midnight和in the wind都放在动词后,在句子的末尾,译成现代汉语则须提前。“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以上两句以“乎”构成的介词结构,或表处所,或表时间,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后,译成现代汉语一律提前。前句译作“到沂水去游泳”,“到舞雩吹吹风”;下句译作“在兵败危险的时候,接受了先帝的委任”。
  例二、英语和古汉语都有被动句,其实施者用介词连出。这样的介词结构可以出现在句尾。Our leaders are greatly loved by the people.(我们的领袖深受人民爱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by the people在句尾,“于大方之家”也在句尾,而现代汉语含有主动者的介词结构“被……”从来不会出现在句尾,只能在句中出现。
  古代汉语和现代英语在句法方面还有其他相同之处如:英语和古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在安排“大名”和“小名”的顺序时是一致的;在英语和古汉语中,都有某些介词是不定代词,介词既可以出现在宾词之前,也可能有另外的用法。
  上面简要分析了词法和句法方面的共同点,另外古代汉语单音节词占多数,并且使役用法很普遍,并和现代英语有相似之处,下面将重点谈谈其使役用法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四、古代汉语使役用法与英语使役结构习得
  
  张京鱼(2004)指出英语的典型使役化结构是词汇使役形式,使动句英语也很常见。但由于词汇使役形式表示直接约束,使动句表达间接的因果关系,词汇使役动词在表达因果关系上便有了先发占领的作用,make Exp V-ed形式在语言产出中仅以间接因果关系的表征出现。这一发现对英语作为二语/外语教学有直接的影响。由于词汇使役形式是英语典型的使役化形式,英语学习者应该多用词汇的使役形式,但中国英语学习者普遍使用句法(包含make)使役形式。古代汉语也有大量的词汇使役形式,大量的接触,将对英语使役动词学习产生迁移作用,提高学习效果。文言文中中学课本这种用法大量存在,例如:(1)“吞二周而亡诸侯,覆至尊而制六合”(亡:使…亡。《过秦论》);(2)“安能屈豪杰之流”(屈:…使屈:《五人墓碑志》)。通过对这种用法的大量接触,提高对语言多种现象的认识,从而提高对英语和现代汉语不同的认识,这是懂古代汉语学习者的一个优势,比如对英语surprise词的You surprise me中用法的学习,如果学习了“庄公寤生,惊姜氏”(庄公生下来时属于难产,使姜失吃惊《左传・隐公元年》)的话,理解和学习起来就容易得多。
  
  五、结论
  
  语言迁移理论指导我门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待语言学习,从而自觉地运用迁移理论,去分析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多种迁移现象,达到某种程度的预测和控制作用,改进教学方法,同时指导学生学习的效率。以上把英语和古汉语作了类比,找出了一些相同点。惯用现代汉语的人觉得反常的,而在另一个时间或空间的语言里,也许是很顺畅、很自然的。英语和古汉语的某些偶合,说明了人类的思维既有相同的规律可循,也有相似的趋向可查。从迁移角度谈语言学习可知,古代汉语学习,不仅对现代汉语学习有重要影响,而且将对现代英语学习和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英语学习,还需要有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Danesi,M.& Di Pietro,R.J.Contrastive Analysis for the Contemporary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Toronto:The Ontario Institu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1991.
  [2]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Flynn,S.A Parameter-Setting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C.Ritchie & T.K,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cademic Press Inc,1996.
  [4]Hu zhuanglin & Jiang wangqi.Linguistics:An Advanced Course Book.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02.
  [5]Odlin,T.Language Transf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郭巍,韩晓惠.普遍语法框架下“母语迁移作用的争论”.外语学刊,2002,(2).
  [7]李亦菲,朱新明.对三种认知迁移理论的述评[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59.
  [8]寮菲.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2):60.
  [9]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
  [10]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与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1]张京鱼.心理动词与英语典型使役结构[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74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