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课程探究性学习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军

  摘 要: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笔者对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如何开展好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究,与同仁共享。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教学 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积累直接经验。那么,怎样才能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好探究性学习呢?在新课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究。
  
  一、营造气氛,构造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气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思维的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构造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真正对课堂产生安全感和愉悦感,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积极鼓励。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支持学生在学习中的讨论和争论,允许学生向教师质疑,并耐心地给予解释。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新体会、新发现,并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例如《正数和负数》一节教学中,在引入负数时,首先请学生们思考怎样用数学符号表示零上3℃和零下3℃,思考一会儿后学生举手回答:
  生1:用>3℃和<3℃表示零上3℃和零下3℃;
  生2:用+3℃和-3℃表示零上3℃和零下3℃;
  生3:用3℃表示零上3℃和零下3℃;
  ……
  然后请学生们讨论,哪种表示方法有缺点,哪种表示最佳?经过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指出生1和生3表示的缺点,从而得出生2的表示方法最佳。
  (二)虚心接纳。教师要正确对待教学中的失误,虚心接纳学生的意见,建立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民主化的师生关系。教师在课堂中出现的失误,不管是自己发现的还是学生指出的,都应当及时纠正并向学生致歉。否则师生之间将会有一道鸿沟,不能相互沟通,学生也就难以主动参与,并且失去探究的兴趣,课堂也将变得死气沉沉。
  (三)师生换位。引导学生充当小老师,让学生站在讲台上,代替教师完成一些他们能够完成的事情。如分析解
  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和经验,评价学生板演的内容等。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将自己对数学的探究内化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由此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学习热情。
  (一)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究,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例如《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中,首先出示问题:
  学校文具店要进一批钢笔,一种进价10元,售价13元:另一种进价12元,售价15元。哪种获利更大一些?
  学生们经过思考后,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
  生1;两种钢笔每支获利都是3元,所以进两种获利一样。
  生2:进价12元的钢笔价钱贵,质量好,肯定卖得多,获利大。
  生3:进价10元的钢笔价钱小,一样的本钱进价10元的钢笔比进价12元的钢笔货多一些,所以进10元的获利大一些。
  生4:比较获利的大小,既要看每支钢笔获利多少,还要看每支钢笔的进价。
  ……
  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得出在两种钢笔销售量相等的情况下,进哪种笔获利更大,就要看钢笔的销售利润与钢笔进价的比例。(商品销售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利润率)
  (三)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的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可激发一题多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适当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
  
  学生的直接经验对其自我效能信念的建立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相反,失败的学习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念。因此,对学生学习成功的训练能帮助学生建立稳固的自我效能信念。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适当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探究成功的喜悦。
  (一)在重点、难点处。
  教学的重点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难点,在这些地方加强合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先出示4道计算题:
  1.(1+X)(1-X)   2.(2a+3)(2a-3)
  3.(100+1)(100-1) 4.(x+5)(x-5)
  教师首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道题存在什么规律呢?经过几分钟后,再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教师深入每个小组,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学生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这里,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待时机成熟后再合作探究,然后组间交流,较好地发挥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二)在迷惑、混沌处。
  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
  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教师提出问题:(ad+bd)÷d应该怎么做?用学生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探究,随之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
  (三)在深化、拓展处。
  深化、拓展处是再创造的生长点之一,往往具有开放性和综合性,此时进行合作探究,有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形成独特的认识。例如: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后,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分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便提醒学生从多角度来编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过程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探究性学习重在探究,贵在引导,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巧妙引导,探究性学习就会被学生所接受,课堂教学就会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对学生能力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