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选好切入点 解读古诗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际深

  摘 要:从2002年开始,高考语文试题对古典诗词的考查形式由客观选择题改为主观表述题,这种命题方式大大加深了诗歌鉴赏的难度,学生普遍得分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清楚从哪儿入手去进行鉴赏解读,本文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鉴赏方法 风格流派 知人论世 题材 诗眼 意象 意境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汉语的精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常阅读不但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近年来,古代诗词鉴赏是语文高考试卷中一个重要板块,由于考生不知从何入手去解读鉴赏,诗词阅读鉴赏成了考生失分最多的题目,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首先,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词的兴趣,带领学生走入诗歌的世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么重要,没有阅读兴趣,何谈阅读能力的提高,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尤其是对高中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进入高中阶段,他们求知欲更强,思维更活跃,更善于独立思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与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了兴趣只是读好诗歌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古典诗词教学要想收到实效,关键之一还要授之以法,让学生知道如何“走路”。鉴赏品味诗歌有很多切入点,就高考诗歌鉴赏这一块来讲,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古代诗歌的两大传统及其特征
  
  《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为汉乐府民歌、建安诗人、杜甫、白居易直至宋元明清的一代又一代诗人所发扬光大。特征: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如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秦中吟》等。屈原开创了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瑰丽的长篇政治抒情诗。浪漫主义传统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特征: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重在抒发主观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远别离》、《将进酒》和《行路难》等。
  
  二、了解作者各自的风格和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冲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白居易的诗质朴清新。“流派”主要指宋词的豪放、婉约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的词,慷慨纵横,热情奔放,气魄大而无拘束,多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以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的词,语言清新淡雅,意境深厚,感情婉曲,严格遵守音律。
  
  三、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知人论世”最早是孟子提出来的,他曾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孟子主张在欣赏的过程中,要了解作者,与作者交书本上的朋友,从而进一步认识他们的作品。鲁迅对“知人论世”也极其重视,他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可见要读懂一个人的诗必须了解这诗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古代诗歌。例如: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
   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云长,路茫茫。
   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从意象来看,这首词抒写的是茫然怅惘的情绪。作者为何要茫然怅惘?是思乡,还是怀友?是仕途受挫,还是情场失意呢?无以断定。但当我们了解到这首词是作者写于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六年后的这一背景时,一切便迎刃而解了: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被贬为外官后的忧懑和茫然。所以要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
  
  四、从题材入手
  
  不同题材的古诗,评价其思想内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大致可以分为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边塞征战诗、羁旅思乡诗、闺怨送别诗等,鉴赏古诗要先从题材上掌握,区别好这几种类型。不同题材类型诗歌在题目上的用词各有自己的特点,像送别诗的题目往往有“赠、别、送”等字眼,怀古诗则多用“感、怀、忆”等字眼。例如:2006年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目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的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送别友人的,那么送别友人时的心情如何呢?自然是感伤、惆怅的。那么结合词的具体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难了。
  
  五、从“诗眼入手”
  
  所谓“诗眼”也就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诗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眼”,二是“句眼”。“眼”是诗句的关键处,一个妙煞的字眼,可以有声有色,极致入微,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甚至可以营造出一种意境。中国古典诗人十分重视“诗眼”的锤炼,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诸如“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的“燃”、“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都是论家津津乐道的著名的“眼”。值得注意的是: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准确地寻觅到“诗眼”,无疑于找到披示诗词思想感情内容旨趣的金钥匙。例如:2006年四川卷
  
  夜 归
  周密
  夜深归客依筇行,冷鳞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1)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寻味的画面中蕴含了哪些感情?请简要赏析。
  只要知道了这首诗的诗眼是“夜归”,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那么,整首诗就很好理解了。
  
  六、从品读意象入手
  
  何为意象?意象是由想象形成的表情达意的文学形象。这种形象在抒情性文体中更侧重于文学物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人、事、景、物。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瘦马、夕阳等都是意象,他们是诗人拿来“兴寄”思想感情的。另外,有些意象本身还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在鉴赏诗词时,我们还需要把些特殊的象征意义作为思考鉴赏的方向。例如: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清;东篱―出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伤别情怀等等。
  
  七、从意境画面入手
  
  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意象与诗人情感融合的一种境界。体味意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另外,我们要知道诗歌中情与景结合的基本方式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显情隐景、显景隐情等。例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诗中描写的是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暧,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整首诗,情景交融,语言清新自然,使意境显得特别深远。
  
  八、从修辞手法入手
  
  在诗歌的表达技巧中,修辞手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了解古代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如,比喻(效果:生动形象)、拟人(效果:形象)、对偶(效果:语言整齐)、排比(效果:有气势)、夸张(效果:给人以强烈冲击的感觉)、借代(效果:简练、含蓄),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其次要掌握修辞手法答题的规范:先明确何种修辞,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最后阐释其表达效果(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或表达了何种情感)。例如:2005年全国卷Ⅰ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问到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首先想到的是对偶的修辞,对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词性相对。具体地来说就是“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把握以上几种方法,学生鉴赏起诗歌来就会有了准绳,理解了诗歌,自然会披文入情,乐在其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应有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杰.高考复习诗歌阅读鉴赏大盘点.新高考,2007年第4期.
  [2]倪玉虹.论古典诗歌教学与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国学术期刊网.
  [3]张泉.诗词鉴赏.延边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4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8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