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热流道喷嘴内腔抛光机的设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与传统的冷流道模具相比,热流道模具具有节约原料、提高生产效率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喷嘴是热流道模具中的主要部件。喷嘴内腔越光洁,注塑料在喷嘴内的流动阻力越小,注塑料能以更快的速度注入模具内,所以在喷嘴出厂之前需对其内腔进行抛光处理。由于没有专门的对喷嘴内腔进行抛光的设备,现在对喷嘴内腔只能通过手工的方法,如操作人员把纸砂皮探入喷嘴内腔进行抛光,生产效率极低,抛光质量也不稳定;虽然有一种半自动的抛光方式,如把喷嘴夹持在三爪卡盘上,启动三爪卡盘旋转后操作人员把纸砂皮探入喷嘴内腔进行抛光,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但生产过程比较危险,容易出安全事故。
  [关键词]热流道 喷嘴 内腔抛光
  中图分类号:TG580.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2-0368-01
  一、热流道技术的现状
  热流道技术是应用于塑料注塑模浇注系统的一种先进技术,是塑料注塑成型工艺发展的一个最佳方向。热流道从20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地推广以后,其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80年代中期,美国的热流道模具占注射模具总数的15%~17%,欧洲为12%~15%,日本约为10%。但到了90年代,美国生产的塑料注射模具中热流道模具已占40%以上,在大型制品的注射模具中则占90%以上。而大型的塑料模具必须用热流道才能使用身材,随着石油产业的发展,热流道技术正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喷嘴体内腔的要求
  熔融的塑料在喷嘴体内腔中流过时,不允许有任何的粘结残留,如果流道腔体不光洁,塑料就容易粘附在流道孔壁上,经过长时间的加温,塑料就容易变质或发黄发黑,时间一长后就会跟着其他的塑料一起流入到产品中,就形成了报废产品。因此为了防止产生此现象,必须把流道内腔抛的像镜面一样,塑料无法粘附,从而保证塑料在流过喷嘴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塑料的变质,达到合格的塑料制品。
  三、喷嘴内腔抛光机的具体实施方案
  1 喷嘴内腔抛光机的原理
  通过抛光电机驱动偏心转轴上的抛光头高速旋转,同时通过驱动电机驱动活动台面,使偏心转轴上的抛光头作轴向的来回移动来实现对喷嘴内腔的抛光,与传统的手工抛光相比,不但工作效率、抛光质量得到大大的提高,同时也使得抛光操作更加安全。
  2 喷嘴内腔抛光机的组成
  一个固定在工作台面上的三爪卡盘,三爪卡盘与主电机传动连接,工作台面上具有一个活动台面,活动台面的一端通过导轨和工作台面活动连接,活动台面的一端通过齿轮与固定在工作台面上的齿条传动连接,齿轮连接在一台固定在活动台面上的驱动电机输出轴上;活动台面上还固定有一个与抛光电机传动连接的偏心转轴,偏心转轴的头部具有一个抛光头,偏心转轴的轴线与三爪卡盘的轴线相互平行并偏离。
  驱动电机的二侧分别设有一个限位开关,每个限位开关分别对应有一个限位块,用来限定驱动电机两端的行程,限位块固定在工作台面上。
  3 抛光机的使用操作方法
  具体工作时,开启抛光电机旋转,带动偏心转轴高速旋转,同时带动偏心转轴头部的抛光头作高速旋转;再开启驱动电机,使连接在驱动电机轴出轴上的齿轮同时旋转,在齿轮与齿条的啮合下,带动活动台面沿导轨向三爪卡盘方向移动,并使抛光头探入喷嘴的内腔,抛光头在偏心转轴的驱动下偏心转动,实现对喷嘴内腔的抛光,为使抛光效率提高,通常三爪卡盘的旋转方向与偏心转轴的旋转方向相反。
  为使喷嘴内腔抛光更加高效高质,本设计的热流道喷嘴内腔抛光机的另一个创新点在于驱动电机的二侧分别设有一个限位开关,每个限位开关分别对应有一个限位块,限位块固定在工作台面上。具体工作时,活动台面沿导轨向三爪卡盘方向移动,当靠近三爪卡盘一侧的限位开关碰到其对应的限位块块时,限位开关发出信号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控制指令给驱动电机,使驱动电机反转,反转的驱动电机驱动活动台面沿导轨向远离三爪卡盘方向移动,当远离三爪卡盘一侧的限位开关碰到其对应的限位块块时,限位开关发出信号给控制中心,控制中心发出控制指令给驱动电机,使驱动电机正转,如此往复,活动台面在二个限位块之间来回移动,使抛光头在喷嘴内腔作旋转抛光的同时还沿喷嘴内腔的轴线作来回的往复移动,使抛光更加高效高质。二个限位块的位置设置需与喷嘴内腔的长度相匹配,使抛光头能完全在喷嘴内腔的二个端头之间来回移动。从而实现喷嘴内腔的抛光作用。
  四、结束语
  在我国,热流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注塑模,作为热流道最主要的部件―喷嘴体,其内腔的光洁度直接影响着热流道系统的好坏,没有一个好的抛光设备将无法提高热流道的档次。通过此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也提高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建华, 徐佩弦. 热流道系统的设计和喷嘴的选择 C[J]. 塑胶工业, 2007, 4: 008.
  [2]李彦文. 注塑模热流道技术的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探究[J]. 技术与市场, 2011, 18(9): 214-214.
  [3]彼得.翁格尔Peter Unger 热流道技术[J]. 化学工业, 2008, 2
  [4]陈剑玲, 刘廷华. 热流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概况[J]. 模具工业, 2003, 8: 32-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294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