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发展与“中国悖论”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在过去30年中,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就有目共睹:中国已经从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同时,作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背后还存在着一系列被称为“中国悖论”的无法解释的现象,其中被认为最重要的“悖论”就是:中国的法律体系和市场支持机制还需完善和健全,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仍然较薄弱,在缺乏市场机制支持和产权保护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然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一般认为经济的发展与市场支持机制的健全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作者通过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手段探索一系列“中国悖论”背后的动力作用。尽管,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有着一些奇特难解的特质,但是,能否具有可持续性,目前还是个未知数。作者提出,下一阶段,中国需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保持经济的发展动力,而以往的投资驱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已经在持续30年后的今天遇到了“天花板”。
  读者不要将本书想象成一本内容空洞、泛泛而谈的关于中国经济的“又一本”经济类“畅销书”,这可能是仅有的几本关于中国经济的不故作高深、不耸人听闻的学术著作之一,全书透出的思想自平淡中越显力量。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内在原因和要素仍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如,为何中国经济能以如此惊人的高速持续发展?这背后的成功条件是什么?作者没有像大多数写中国经济读物的作者一样,宣称已经发现了关于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灵丹妙药,或者是宣称发现中国经济已经不可救药。似乎中国吃了他的药,便能一了百了,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而不吃他的药便会万劫不复,沉沦下去。而且这类著作还有一个特点,充满意识形态的偏见,脱离了作为经济学著作所承担的解释经济现象,找出经济发生的背后推动力的目的。读者面前的这本被称为《中国的增长――中国经济的前30年和后30年》脱离了经济学,特别是研究中国经济现象的经济学著作惯常带有的“低级趣味”,开宗明义告诉读者,中国的现象是复杂的,从各个侧面都能够看到不同的形象,其动力是一个系统,而不是单一的。这个系统不完全是事前设计的,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政府为主导,逐渐积累起来的。其结果不仅改变了这个国家,改变了这个国家的人民,而且从一定意义上改变了这个世界(无论从面貌还是运行规则)。这就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无论观察者喜欢与否。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改变还在进行中,并且会继续进行下去。
  全书将中国的经济现象纳入不同的经济驱动模型中加以考察,在不同的模型中探讨造成中国经济飞速成长的动力系统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其缺陷,力图全景式地完整地再现中国经济发展的驱动过程。作者从“新增长理论:中国式制度创新”、“新古典增长理论:公司化进程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内生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与劳动力市场改革”、“追赶发展模型:技术转移和创新”等方面来解读中国经济奇迹,同时也来解释“中国悖论”。作者很少给出结论性的判断,更多的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引导读者深入到中国经济活动的具体层面,给人们一个非常感性而且完整的30年发展分析,其扎实、敏锐和温雅与中国经济研究中的“粗枝大叶”、“概念先行”、“意气用事”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种既客观又聪明的做法:说“客观”是因为,实际情况可能更接近这种多模式的考察,经济发展不可能由某种或者几种动力发起和推动,它是在各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交织中实现的,而从不同的角度考察的研究方法本身表明作者对事实总体把握的谨慎态度,以及对研究对象的尊重和对研究结果的保留;说“聪明”是因为,其实还原经济动力机制本身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经济活动的复杂性绝不是学说和分析所能完全掌握的,中国近30年的经济活动过程更多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回过头看才会依稀发现贯穿其中的原则或者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采取的方式正是提供了一个复杂经济系统发挥作用的“隐喻”,暗示了其多元面貌的本质。
  作为被学界认为是“最了解中国的欧洲学者”的作者并不急着为中国的后30年“指明”道路,如果说有一些建议的话,也是在最大限度上保持了其学者的审慎态度。作者指出,中国总是选择自己独特的道路,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适用于每一个国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001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