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砍伐了大量的树木,这也直接导致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给全球气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植树造林不但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降低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还能够增加就业和劳动的机会,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植树造林的技术和管理的手段,希望能够推动植树造林更好的进行。
  关键词:植树造林;技术;管理;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S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3088
  植树造林不但能够保持水土还能够防风固沙,还能够净化空气,通过数据研究可以发现,森林每年能够吸收灰尘2~6万kg/667m2,67kg的CO2 ,释放的O2 能够达到48kg,每月能够吸收4kg的SO2,松柏林只需要2晚分泌的杀菌素便能够达到2kg/667m2,能够很好的杀灭细菌。此外,植树造林还能够让环境更加的优美,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做好植树造林工作。
  1 植树造林的主要技术
  在林业整体工作中,植树造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植树造林不但能够改善环境,还能够给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1]。植树造林的时候,技术比较多,本文主要从造林方法出发进行植树造林技术的划分。
  1.1 移植造林技术
  植树造林运用非常广泛,移植的树木生长比较的旺盛、根系发达,适应新环境会比较快,生长得也会比较的稳定和迅速,遇到灾害和病虫害时,抗灾能力也会较强,并且成活率和造林效率都较高。在移植之前应该根据需要进行整地,在整地的时候,可以根据需要将全面整地和局部整地的手段运用进去,并根据项目设计来做好平穴和挖穴的工作。在选择苗木的时候,应该选择移植比较容易的苗木,在移植的时候还应该做好保护措施,合理的控制时间,确保苗木移植之后能够快速的成活。在苗木移植之后,还应该做好浇水、培土以及施肥工作,这样才能够给苗木更好的生长创造出良好的环境,移植的成活率和成材率才有保证。
  1.2 播种造林技术
  若是造林面积比较大,条件合适,那么可以将播种造林技术运营进去,在播种造林的时候,可以通过飞机来进行种子的散播,这种方式比较高效并且速度也比较的快。但是这种方式也会受到环境和条件方面的限制。播种造林技术对地势条件要求比较高,需要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进行,并且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较的丰富,水资源有一定的保证,若是达不到上述的要求,那么这种技术很难取得良好的造林效果[2]。
  1.3 分生造林技术
  通过这种技术来进行植树造林主要是利用树木本身能够进行扦插的特点,通过扦插能够更好的进行分生造林,适合这种办法的树种主要包含了松树、杨树以及柳树。在进行分生造林的时候,需要土质比较的湿润和柔软,并且立地条件比较出色,这种手段本身的技术含量比较高。
  2 做好植树造林管理的手段
  2.1 做好苗木抚育工作
  一般情况下,植树造林之后的苗木本身抵抗力比较弱,并且生命力不强,在进行苗木抚育的时候,应该从土壤管理出发,将松土、除草以及施肥等手段使用进去,来改善树木成长的条件,给苗木更好的生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苗木生长的时候,还应该做好修剪、喷药以及平茬工作,确保其能够更加健康的生长。
  2.2 落实退耕还林
  对于那些土地沙化以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耕地,应该根据需要来逐步的停耕,并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来植树造林,通过植树造林能够更好的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为了确保社会经济能够真正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
  2.3 重视封山育林的落实
  通过封山育林来植树造林的时候,应该重视森林的更新能力和自身的恢复能力[3]。这种手段在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出色的山区中比较适用。通过这种手段不但能够保护森林,还能够帮助森林更快的恢复。这种手段筛选的时候,是通过自然进行的,所以其生态抵抗能力比较的出色。通过这种措施,能够很好的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本身的肥力,降低病虫害出现的概率,更好的保护稀有动植物。所以,必须认识到封山育林的重要性,落实封山育林的策略。
  3 结 语
  植树造林对于可持续发展实现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植树造林能够更好的控制水土流失、治理沙化耕地、防风固沙、不断的提高土壤本身的蓄水能力,这对生态环境改善是非常重要的。并且等到经济林进入到成熟期时,还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必须认识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不断的根据需要做好植树造林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慧军.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探讨[J].科技资讯,2015(05):140.
  [2] 王瑞攀,刘芳辉.植树造林技术与管理方法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4(02):123.
  [3] 徐志辉.关于植树造林技术与造林管理的研讨[J].黑龙江科学,2013(11):2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1557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