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充分体现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为文化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核心价值观构建 和谐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1独立学院大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较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对其核心价值观构建起着积极的或者阻碍的作用,只有了解了这些特点,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对策的研究,也正是这些特点应成为评判对策实际效用的依据之一。
  1.1学生文化基础偏低,自律性较差
  独立学院学生在入校时就和本科一、二批次的学生在学习基础上有一定的差距,生源的质量较差。因此独立学院学生就和其他本科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性,很多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但是学习习惯或者方法有一定的欠缺,自我意识较强,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和毅力,学习的自觉性不强,自律性较差。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一般较好,但是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就比较大,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动力不足,抗挫折的能力比较低,难以树立起艰苦朴素、奋发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2学生社会适应性强,但人生观功利性较强
  独立学院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动力较强,对学校的各级自治组织,如学生会、校团委、社团和班级干部的竞选和活动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对社会的认识和接触也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加深刻和深入,这对其未来的社会参与和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也应当清晰地看到学生由于心智还不够成熟及社会经验和阅历尚浅,参与各项活动以及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认识的功利性较强,追求行为的短期利益和实际效用,近期看不到明显成效或利益的事情难以坚持,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对于新生的事物和有争议的事情,没有坚定的立场和辨别的能力。
  1.3学生个性鲜明,但普遍信仰缺失
  目前的社会思想观念多种多样,价值取向多变,各种思潮都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对社会和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的辨别能力下,学生中普遍存在信仰缺失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思维活跃,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信仰缺失的问题更加严重,大多数学生对于事物的看法多从利益和现实角度出发,缺乏坚定的思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政治意识淡薄,缺乏奉献精神,这也是当代德育教育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
  2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2.1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和谐校园的实现必须首先从“人和”的角度出发,那么学校的最重要主体是学生,如何实现校园的和谐发展就应从学生的德育教育为出发点,达到一种平衡和协调的状态,使学生在学校能够最大限度的自由、全面发展,使教师能够最大限度的有效、有序的教学,这些均离不开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只有学生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树立更为高远的理想,坚定未来的道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完成自身学业,依照社会主义荣辱观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身人格的发展,最终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
  2.2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全面发展,大学也是学生全面接触社会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的集中时段,如果在此阶段忽视了学生思想品质的塑造,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缺少了理想、信念和目标,思维会轻易扭曲或者心理极易失衡,即使学习方面也会因之受到较大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3以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信仰的树立
  信仰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的信奉,崇高的信仰会转化为内部的动能,促使积极的思想的形成并产生积极的力量。没有信仰,就会是非不分、善恶莫辨,没有正确的道德标准与价值取向。青年的信仰教育,尤其是青年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们的信仰教育问题,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国家兴衰的大事。目前我国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拥护者,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部分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立场不坚定,出现了信仰危机。同时,社会利益、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也反映到学校来,对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对社会的主导信仰产生冲击。
  3独立学院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的具体对策
  高校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是一个包含多种主体、涉及不同层面的建设过程,针对以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全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具体的构建对策应针对目前高校教学的各个主要方面展开,以求落到实处,并有所建树,主要的对策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3.1应加强课堂教学和核心价值观结合的程度   学校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与道德教育等方面,简单套用一般知识教学的模式,把教育限制在认知范式以内,以认知范式为基础。过分强调认知式德育的作用,忽视了实践体验、情感养成、信仰教育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实际上是用价值知识的传授代替完整意义上的价值观教育,这显然与价值学习和价值教育的特殊本性背道而驰,同时也容易导致价值观教育上的形式主义、知行脱节和实效性低迷等问题。
  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中,不仅应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更要把基础理论和大学生的大学课堂结合起来。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方面看,理论研究难以深入到大学的教材和教学过程去,理论研究艰涩难懂,独立学院大学生大多对单纯枯燥的理论教学不感兴趣且难以理解,致使理论研究越来越远离教育本身,成为部分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的个人成果,不能转化和实践,实际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使其深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教师的实际教学中,这首先就需要在理论教学和教材编写时充分注意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生动性和丰富性,避免单一的理论教育,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应将人格塑造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
  大学生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主要参与者,但应清晰地看到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均未完全定型,因而必须把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当做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重要环节。开展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个性特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有利于他们形成远大的理想,使其个人的目标和时代特征、民族精神想契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以提高大学生思想质量、完善大学生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富含教育价值的生活资源,使大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受到教育与熏陶。
  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在科学的社会终极价值理想的指引下,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鼓励大学生在深刻洞察和了解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己任,不断锤炼和健全自己的人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民族精神是对大学生的精神激励的话,那么,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则从现实层面保障了这种激励的持续有效性;社会主义荣辱观划定了大学生健康人格的道德底线。这四个方面共同决定了核心价值观构建的成败,也是实现独立学院大学生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
  3.3 加强高校思政教师素养
  教师作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大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大学应坚持每位教师都是教育的重要力量,形成合力,坚持全过程的灌输,开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渠道,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构建出长效机制,保障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成效,而这些必定需要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和素养提升。充分重视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这些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且在教学设计时,始终坚持一个根本理念:尊重大学生的思想差异,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主体性,尊重大学生的每一个青春创意。只有师生思想上相通,情感上互动,活动上合作,才有良好的教学效果;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作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大学生而言,才有一种理论从体系上升为指导其行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信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论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
  [2] 熊晓梅.关于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7(12).
  [3] 白琳.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论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
  [4] 陈延斌,周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8(6).
  [5] 田霞,王永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696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