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林 五十年志愿服务之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美籍华人,从中国台湾到美国再到天津滨海新区,她执著延续着50年的义工之旅。张辉林乐于助人源自一个单纯的信念:“做个不平凡的人”,她说:“但是我没有过人之处,我就想到,只要帮助人家,人家就会喜欢你,所以我要用热情来成就不平凡。”
仇二姐就拿出一份手写的计划列表,上面详细记载着筹集物件的来源,以及接下来的用度。“周末去看望孩子们的物品准备齐了吗?那些还欠缺的东西是否能通过你那些朋友再想想办法。”“没问题,我和他们说过了,那些人会帮忙的。”仇二姐和张辉林是多年的老朋友了,身为某公司副总的她也乐于在张辉林“手下”做名普通志愿者。
“都是朋友帮忙,单凭我一个人做不成什么事情。”在距离志愿者协会办公室不远的一间咖啡厅里,张辉林频频和相识的朋友打招呼。她们大多也是协会志愿者,协会需要钱款、物件,打声招呼就成。出生在广东梅县的张辉林1949年随父母来到台湾,1969年随夫迁往美国,1997年“回”到天津滨海新区,2002年定居泰达。2008年12月初获得由民政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慈善工作者”称号。
张辉林虽是会长,却没有任何报酬。有客人来了,她自己掏腰包请吃饭;考察项目、钱款捐赠过程中的路费,也是她自己掏钱。在会计和同事的记忆中,张辉林从没有因为这些报过账。
当志愿者,找到人生伴侣
年过六旬的张辉林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但并不强势,故事娓娓道来像是拉家常。她是美籍华人,出生于广东,成长在台湾,后定居美国,足迹跨越大半个地球,所做的事情却一直与志愿服务息息相关:美国俄亥俄州德顿城华人慈善协会会长、天津开发区社区服务志愿者协会副会长、开发区爱心大使……
谈起当志愿者的经历,张女士笑着说,几十年来她所有难忘的事,几乎都和做志愿者有关,就连自己的爱人,也是在做志愿者过程中“找”到的。
1949年,她跟随父母去往台湾,全新的环境让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陌生。后来,她发现帮助别人能结交到很多朋友,就开始不断地帮助人。也正是这种略带“私心”的想法让她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和50多年快乐的志愿者生活。
当时的台湾,正需要大量的社会服务人员。小学教师的张辉林和她的同事经常利用假期义务去贫困地区支教,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志愿服务生涯。
那时校园流行交谊舞,志愿者们便手把手地教那些男生学跳舞,张女士跑前忙后很是热心,也就是在优美的舞曲声里,她发现有一个男生每次活动时都默默无闻地为大家播放乐曲、调试设备,渐渐地他们有了接触,且越走越近,终于擦出爱的火花。
张女士说,由于他们认识是因为志愿者活动,所以先生并不反对,甚至很多时候帮助她一块从事志愿者工作。“也许是我一直帮助人,上天奖赏我,才将丈夫恩赐于我。”协会秘书长介绍说,“会长是个很顾家的人,只要她先生去往另外一个城市,她都会回家帮助整理携带的衣物。”她曾经对邀请她经常前去学校讲演的学生说:“我是一个家庭主妇,讲座对于我来说是不适合的。如果愿意,可以随时到家里来找我。”现在只要丈夫空闲下来也会和她一起做志愿活动。
张辉林的大女儿是位智障人士,她坚持让女儿像正常孩子一样到学校上课,而且花费大部分悉心辅导。曾有教官说,没有三年时间这样的孩子是学不会开车的,结果女儿只用了三个月便领取了驾照。如今,大女儿不仅在美国一家公益机构找到工作,而且有了自己的家庭。张辉林尤其对二女儿赞赏有加:“她很出色,现在是洛杉矶残疾人奥运会的志愿者。”当在哈佛大学念书的女儿来津探望时,七天的行程,竟然有两整天做义工。
俄亥俄州“华人志愿者第一人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正是华人前往美国的高峰时期,在那里,他们接受了美国社会成熟志愿服务体系的熏陶,张辉林就是其中一个。
1969年,张辉林的丈夫前往美国费城求学,张辉林也一并前往。走下飞机的他们面临没有朋友、没有亲戚、没有住处的困境。惟一的一个电话号码,来自一个此前毫无联系的陌生人。张辉林夫妇抱着试试的态度,拨通了电话,没想到对方非常热情,把他们接到自己家中,安排房子、联系工作、带着他们游玩。这件事在张辉林心里烙下深深印记,此后在美国定居的30年间,只要遇有留学生打电话求助,他们都会热情相助。
后来,由于帮助的人越来越多,张女士的家甚至演变成当地华人聚会的场所。她在华人圈的名气也越来越大,经常有陌生人给她打电话询问自己亲人、朋友的下落,“找不到人就找张辉林”成为当地华人圈里流行的一句话。
1981年,张辉林夫妇搬到了俄亥俄州德顿城,她开始了在德顿城21年的志愿者生活。由于志愿服务出色,当地警察局、医院都将她作为华人志愿者的第一人选。遇到麻烦的事情,别人往往会说“找张辉林吧,她胆子比较大。”张辉林能够做一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曾经有一次在夜里12点,家里的电话响了,是警察局打过来。他们在车站发现一个中国人没有证件,也不会英语,所以想寻求她的帮助。张女士后来才得知,警察在联系她之前已经找了好几名登记的华人志愿者,有的回避,有的干脆说,你找张辉林吧。张女士了解到他是一名大陆船员,希望偷偷留在美国挣些钱回家。于是,她告诉警察,他是来投奔亲戚的,不幸的是亲戚没有来接他,希望警察先安置他。警察说会将他安置在流浪者之家,但需要7点之前接走。张辉林满口答应,早早起床开车一个多小时接走了年轻人,并把他带到了所要去工作的餐馆,然后才去上班。下班后,她再次回去了解年轻人是否安置妥当。
不仅如此,在德顿城,张辉林还创办了最大规模的华人慈善协会。
“我们的活动完全是民间自发,凡事都得自己想办法”。虽说国外公益盛行,但张辉林坦言在美国做慈善也很不容易。要办个免费餐会,就必须得到许多餐厅的支持。为了让他们帮忙,就得提前一个月去拜访各餐厅老板。一旦他们表示同意,第二天张辉林就立刻送去印有餐厅名字的活动宣传资料,以免他们反悔;活动一周前,她还会专门上门提醒他们。
她常用的“招数”包括把餐厅名字印在节目单背面,要求主持人在表演期间不断地感谢这些餐厅,并鼓励在场的人多多去捧场。活动结束后,还会制作精美的感谢状给他们。目的就是让他们觉得提供免费食物是物有所值的。在做慈善活动方面积累的许多经验如今也被她带到国内。
回国“传销”志愿服务
2002年,丈夫被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聘请为科技顾问,张辉林也跟着从美国回到国内。说来也巧,在她张罗着为自己买房的过程中,却意外地“买”来个“副会长”的职务。房产公司经理是华纳国际社区居委会委员,他对张女士的热情和亲和力非常钦佩,邀请她加入了华纳社区组织。2004年1月16日,开发区社区志愿者协会成立,他又推荐张辉林出任副会长。
“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张辉林办公桌旁的窗台上,摆着一个书写着“兼爱”的扇型牌匾。她在国内的第一份志愿工作就是去泰达(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英文缩写TEDA)国际学院,毛遂自荐去图书馆做义工。以前家长们都觉得交了学费就不该再义务干活,学校很长一段时间招不到义工。张辉林的行动引来“好事者”的关注。随着张辉林朋友圈子的扩大,加入进来和她一起做义工的人也多起来了。
塘沽启智儿童康复保育院生活着30多个孩子,年龄从3到20岁不等,但他们的智商最高也仅仅停留在三四岁的水平。每当张辉林来了,他们总会“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在张辉林和她的志愿者努力下,康复保育院已从车棚搬进了二层小楼,因为能经常晒到阳光,他们取名为“阳光家园”。三十几个孩子已是每人一张床,还有了一间大的活动室,电视、玩具一应俱全。
“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赞同你的观点,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主动帮助他人,但我们可以感动他。”对于鼓励别人加入志愿者队伍,她笑称为“传销”志愿服务。来自美国的郝玛薇初到天津时,对张辉林说:“事先说明我不想当义工。”原来她从一位对张辉林有成见的外籍家属口中得知,“这个张辉林很会指使别人干这干那”。但是一次郝玛薇胃病发作,张辉林的两天全程陪同,让她彻底感动,从此成为协会的骨干之一。
“在国外,几乎人人都是志愿者。”张辉林对中国的志愿者事业满怀信心:“奥运会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是志愿者。我们很愿意把这种气氛带起来。”张辉林说,好心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环境,一个触媒。志愿者协会成员来自社会各界,除了一位秘书外,所有人没有任何薪水报酬。他们聚到一起,只为一个做好事的舞台。
“我们现在每年9个月用来服务,3个月用来旅游。”她说自己会一直把志愿服务工作做下去,但也不会因此而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9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