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李学勤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学勤,1933年3月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哲学系。1952年至1953年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1954年到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5年至198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兼多所大学教授。
  
  龟甲暗藏“玄机”
  
  “我告诉你啊中间这条是千里线,那边占卜是问要不要祭祀母亲;这边是占卜的结果和祭祀的情况……”。2003年4月,在山东省济南大辛庄商代遗址重大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上,李学勤一边给记者讲解一边很小心地捧着刻有文字的龟甲,就像自己的心肝宝贝一样,但是他的手还是抑制不住激动在微微地颤抖着。
  一块黑乎乎的龟甲,怎么能让年近70的李学勤老先生激动成这样呢?
  在4000多年前的商代,文字被最高权力机构独掌着。他们凡事都要占卜,占卜的内容和占卜的结果都用图像刻在龟甲和骨头上,这种类似文字的图像被后来研究者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只要你学过一点考古知识肯定会知道,除了河南殷墟出土过商代甲骨文外,中国的任何地区只发现过商代遗址没有出土过甲骨文,这对商代当时的势力范围、军事文化、经济发展等情况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局限在了河南殷墟。在济南发现甲骨文,这意味着除了商都河南殷墟,济南在商代是商王朝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这片甲骨文传递来的巨大信息,怎能不让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激动呢!
  “他们要在龟甲后面凿,还要钻,再用火烤,根据裂纹来占卜吉凶……”李先生滔滔不绝,围观的记者和其他工作人员听得出神。他边说边指着龟甲上文字,并用铅笔在一张纸上写下来“这是个‘猪’字,也就是说他们是用猪来祭祀母亲的……”
  
  醉心于甲骨文
  
  李学勤从小就喜欢读书,七八岁起就迷上了《科学画报》,他把书摊上的《科学画报》都买全了,每一本每一篇都认真地读,那时只是出于好奇心。为了买书,他省吃俭用,经常不吃早饭、午饭。各种各样的书他都爱看,新书买不起就看旧书。他还有一个特点,越是不易看懂的书越爱看。他的爱好影响了他的专业取向。读中学时,他对科学书、哲学书都喜欢浏览,金岳霖的名著《逻辑》,他读了好多遍,其中介绍数理逻辑的一章,和数学一样充满符号,大大激发了他的好奇心,于是他不顾希望子承父业的医学界的父亲的反对,投考了清华哲学系。上大学的时候,他凭兴趣读英文小说,免修英语课,后来还自学了日、德、俄语。当时,甲骨文等富于神秘感的古文字又吸引了他,他经常跑到文津街的北京图书馆,专读关于古文字的书,钻研起殷墟甲骨文来。他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受到甲骨学家的赏识,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殷墟文字缀合》的工作,从此开始了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研究的学术生涯。
  
  在学术思路上他也是能入能出,研古而不泥古,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论证问题严谨周密,又有极强的预见性。他读书面很广,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涉及理科方面的内容,因有相应的基础知识,他做起工作来不觉太困难。在学术界,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集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献学家于一身,是对考古发现利用最及时、探讨最全面、成果最显著的学者。他很早就提出研究古代文明最好采取多角度、多层次和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这与夏商周断代工程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思路契合,也许这就是中国夏商周断代工程选择他作为首席科学家和工程专家组组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担当断代重任
  
  中华文明是古代世界上具有独立起源的文明之一,与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并称。又是四大古代文明中惟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但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也仅有三千年“有史可查”。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只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夏商周三代是有世无年。三代是中华古文明形成特色的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由此往上,可追溯中国文明的起源,往下可以知道中华文明的基本格局和走向。很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开这一谜底,但是最终也没有多少突破,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探讨三代的年代学涉及的学术领域相当宽广,使得个人和单学科的力量难以取得突破。
  1995年,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在参观了古埃及卢克索遗迹以后受到启发:古埃及第12王朝共213年,是帕克据某王登位的第7年8月16日天狼星在东方升起的月相计算出来的,为什么我们现在的天文学家不根据中国丰富的天象记录算出夏商周的年代呢?一个想法在他的心中形成,于是他提出:处于跨世纪之交的“九五”期间,应该组织社会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对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联合攻关。1996年5月,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项目论证,正式启动,成为我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工程目标就是研究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夏、商、西周三代的年代学,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为中华文明寻根。这个科研项目,涉及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科技测年等学科,分9个课题,44个专题,直接参加的专家学者就有200人。李学勤此时以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工程组组长的身份挑起重担。
  李学勤介绍,当时任何一个参加研究的学者,可能从来没有与这么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合作过,因此,开始时没共同语言,这就要经常开跨学科研讨会,互相之间进行磨合,逐渐找到共通点。以“武王伐纣”年代为例,海内外学者已有44种不同说法,年代的范围就有112年的跨度。“工程”的文献学家把有关资料和中外已有不同年数的学说加以搜集、整理和研究;考古学者则对有关考古遗址的遗存进行分期研究,提出系列样品进行C14测定;天文学家用国际天文学界最先进计算软件,对古籍中有关天象记载进行全面考察和推算,再经过反复选择,多方讨论,将武王伐纣的年代缩小到30年范围内,最后选定了公元前1046年。
  2000年5月,李学勤和工程组的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了《夏商周年表》:工程定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夏商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30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