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教育现代化”工程验收加快了信息技术进入校园的进程。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和谐音符,本文针对此深入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问题 对策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图、文、声并茂,生动形象,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事先制作好课件,减少教师板书,可大量节省上课时间,增大课堂容量。教师教学方式也多种多样,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数字投影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等教学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更新教学模式,,也能活跃师生互动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活跃师生关系。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在整合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需改进之处,表现在:
  1、课件制作层次浅,表象化,投影仪被当作高级黑板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是仅把投影仪当作高级黑板使用。客观地讲,这也是信息技术的一大功能,可以方便教学。但止步于此,只是当作上课流程的展示则与未用信息技术没多大区别。这是对教学资源的变相浪费。许多课件存在着让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
  2、信息技术利用率低,只在公开课、赛课时使用。很多教师没有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只把信息技术当作花瓶使用,上公开课或赛课时拿出来展示一下。这样低的利用率,很难让信息技术真正与课程整合。
  3、课件资源有限, 开发创新不足。目前整合的瓶颈是资源。教育资源虽然很丰富,但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讲,真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去设计的课件却不多,而且大多的课件是在低水平地重复建设。要使用课件时,许多老师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搜索,稍加修改后变成自己的,这样大家上出的课多是大同小异,缺乏新意、独到见解。网上课件本身也不多,大多只停留在使用Powerpoint的水平上,课件制作方法较单一,长期使用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对课件不熟悉,导致上课时被课件牵着鼻子走,老师的作用难以发挥,人被技术驾驭。
  4、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脱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许多教师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其实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现在有的学校提倡信息技术与粉笔黑板相结合,利用各自的多样性和持久性特点来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二、为此,我们应当:
  1、更新教育理念,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2、多途径展开培训,提高教师的整合能力。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
  3、丰富教学资源,开拓创新途径。教学课件来源应多样化,自己制作,借鉴他人之长,创新发展,都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为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课件制作,各级教育部门可采取多层次课件制作比赛。学校也可行政命令多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多上“同课异构”课,即同一节课由不同的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思路来教。
  资源库建设还要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素材除按照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积件思想将素材分为基本素材、集成素材、案例素材和题库素材等类别,注重素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尽可能使素材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智能化,并兼顾艺术性和趣味性。
  4、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系统地评价课堂。在整合课堂中,教师是知识的主持人,是学生讨论参与的召集人,也是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21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