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曼哈顿中转站》的后现代性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以纽约为社会背景, 创作了小说《曼哈顿中转站》,本文拟从后现代性隐喻反差,后现代主义审美诉求和简约型人设三个方面进行后现代性解读,为读者阅读本小说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关键词】帕索斯;《曼哈顿中转站》;后现代性
  一、引言
  美国作家约翰?多斯?帕索斯在1925年发表了《曼哈顿中转站》,这是他根据自己的服役经历,以一战前后的纽约为社会背景,描写了记者,水手,演员这些问题精神空虚的失意者,反映了战后的迷惘一代。目前关于《曼哈顿中转站》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写它的叙事模式和语言风格等,而对于这部小说的后现代性研究还没有相关详实系统的研究。本文在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拟从后现代主义审美诉求,文本架构和颠覆性人设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后现代性解读,为读者阅读本小说提供新的解读视角。
  二、后现代性隐喻反差
  在小说创作中,冯内古特坚持着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原则,用模糊、不连续、随意、游戏等多元方式来表现主题和艺术。世界不再统一,意义也不再单一,后现代性就体现出破碎感、混乱感、多层意义和不确定性。在《五号屠场》中后现代性的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隐喻反差。小说的标题源于新泽西火车站,小说首尾以人来人往的渡船为呼应,纽约就像一个大中转站,铁打的曼哈顿,流水的过客。他们为了各式各样的原因来到曼哈顿,如果很糟,他们离开;如果更好,他们留下。曼哈顿就像一个参照物,给人希望也令人绝望。局外人融不进去只好黯然离场,曾经的纽约人回到故乡发现这并不是他们曾经的家园,不变的依旧是纽约。熙熙攘攘的局外人跟随运煤车,电车和蒸汽船等东奔西走,紧紧围绕着纽约这一中心参照物。整部小说中,为了避免焦点集中描叙某个单一个体人物,所以帕索斯采用多声道的叙事方式,在第三人称,第二人称和间接语篇三者之间切换,力求描写同质性的群落,将人物的情感转移到物质上来,艾连的痛苦就是电灯的痛苦,人物情感通过城市情感折射,更加映衬出人变成没有情感的机器,战后的颓废和空虚通过这些隐喻可见一斑,令人深省。
  三、后现代主义审美诉求
  后现代性擅長表现为破碎感、混乱感、多层意义和不确定性。处处是中心,处处无中心。在《曼哈顿中转站》中后现代性的尤为表现为解构和建构中心。华莱士(1989:126)认为,叙述是讲故事的行为或活动本身,而被表述出来的故事为之叙事。该小说创作风格新颖独特。电影脚本,众多片段剪接拼贴而成后现代文本,小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叙事上多新闻报道的特点,简洁明快,有的特定场景生动,对话背后的意蕴也极为丰富。小说用多画面切换,共时性视角形成去中心的叙事,皆不相干的路人甲和路人乙:寻找城市中心的年轻人,刚刚到达港湾的母子,寻求梦想的女演员等各式人物,他们行色匆匆,画面不停切换,这种叙事方式将读者置于中心,参与小说文本意义建设中来,解构中心,建构中心,实现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诉求,契合着未来主义艺术,跟传统的时空观形成强烈反差,传统的表达方式已经变得苍白,无力表达,帕索斯尝试和摸索着,和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们掀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美学创新运动。
  四、简约型人物设置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中都有高大光辉的中心人物或者英雄人物。而400多页篇幅的《曼哈顿中转站》却没有一个人物占据中心地位,每一个人物简约卑微到尘埃。纽约是追寻美国梦的宝地,百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此寻梦。巴德和艾连是众多前来纽约寻梦者的缩影,初心一样,结局却截然不同。巴德怀揣梦想却无法接近中心,了无希望终身一跃,感叹生活的空洞和虚无。艾连步嘉莉妹妹的后尘,18岁来到百老汇实现自己的演艺梦想,却通过婚姻改变命运,她确实成了百老汇的明星,却离自己心中的梦想越来越远。人物描写简约至极,许多人物一闪即逝,几乎所有人物在小说结尾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正如小说名,曼哈顿仿佛一个大中转站,众多寻梦人纷至沓来却又用不同方式黯然离场,战后生活的空洞和虚无被这些简约的人物设置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结语
  约翰?多斯?帕索斯的《曼哈顿中转站》以一战前后的纽约为社会背景,描写了普通大众的普通生活,他们有梦想却被无形的枷锁桎梏着命运,成为精神空虚的失意者,反映了战后的迷惘和颓废。本文从后现代性隐喻反差,后现代主义审美诉求和简约型人设三个方面进行后现代性解读,为读者阅读本小说提供新的解读视角,以期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 John Dos Passos ,Manhattan Transfer. New York: Penguin Books, 2000.
  【2】 杜鹃:《都市群像图:谈<曼哈顿中转站>中的主体形象》,《语文学刊》2003年第六期, 64页.
  【3】 华莱士·马丁 . 当代叙事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 吕同六. 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上)【M】. 香港:华夏出版社:19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61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