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长期以来,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很多小学数学教师以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为由,形成“一言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非常有限,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鉴于此,本文立足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对如何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展开探索,以期为新时期数学课堂教学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第一,教学方式遵循教材章节安排,学生解题思维固化。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教学,但是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具有本学科特有的结构和特点,如抽象性、概括性、知识间转换的跳跃性和知识排列的复杂性等。每位小学生也有其自身的认知特点和结构,但教材章节知识遇到学生思维发展不完整时,就会阻碍其思维向深层次发展。长久以往,学生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只懂得用学习新课时的固定模型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受思维定势的影响,遇到变式题目时便束手无策。
  第二,新课改对教师思想束缚太大,过度否定传统方法。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变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纷纷主动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更加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趣味性教学方法,争当课改的推行者。我曾对一些教师进行访谈,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各类多媒体工具上课,完全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哪怕是对学生有益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等同于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其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应持辩证的观点,通过合理改革为新课堂服务。
  第三,教师检验答案能力培养不足,忽视反思解题过程。我在课下对五、六年级的小学生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将算出答案视为问题解决的最后一环,他们存在着“算出正确答案就算完成任务”的认知,而这一认知恰好反映出他们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普遍缺乏反思检验的思维习惯,这也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原因之一。与低中年级的数学知识相比,高年级的问题解决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常常在一道题目中涉及多个数量关系,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自然也会更高。当学生出错时,教师应及时带领他们寻找错误原因,重新分析问题,找出题目中新的数量关系,重新求解。所以,在培养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检验学生的问题答案,并引导他们积极地从多个方面反思解题过程。
  二、提升高年级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教学对策
  (一)增强学生信心,提高问题解决的正确率
  在与部分高年级小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当中一些人问题解决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里一开始就认为某一问题非常难,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正确解答该问题。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必然会影响最后的解题效果。为此,数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出发,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逐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恢复自信心。
  如在带领学生解决“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问题时,正确选择公式和灵活计算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对此,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分别是公式选择(πdh、2πrh、ch)、严格按照公式列式和运用乘法结合律灵活计算。相信经过几个课时的训练后,学生在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时能够更加熟练,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正确率也会更高。
  (二)创设生活情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是数学知识的迁移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习题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挖掘知识迁移的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一个有效培养迁移能力的方法就是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强化其对知识的具体运用。
  如在解决“长方体的面积”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学校要为我们每个班级重新粉刷教室,那么现在已知的信息有“教室长8米,宽5米,高3米”,如果四面墙与房顶均需粉刷,请大家思考并计算一下总共需要粉刷多少平方米?此问题与小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关联较大,学生们的课堂参与热情自然高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长方体的面积公式自然也得到了巩固,问题也顺利解决。
  (三)注重一题多解,训练学生数学发散思维
  数学的一大魅力就是人们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后能够获得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虽说是确定的,但是解出答案的方法和思路不止一种,因此,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一题多解,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恰当的评价。
  例如,某施工队计划修一条长1800米的公路,前3天修了全长的四分之一,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还需几天?该题是最为典型的一道一题多解题目,学生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有不同的解决思路。通过思考,学生们会有如下几种思路:
  (1)[1800×(1-25%)]÷(1800×25%÷3)
  (2)(1800-1800×25%)÷(1800×25%÷3)
  (3)3×[1800÷(1800×2%)]-3
  (4)(1-25%)÷(25%÷3)
  对此,教师要以此为契机渗透各种数学思想,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思维的严谨性。
  (四)培养反思习惯,提升自主检验答案能力
  很多小学生都以解出答案为解决问题的目的,做完后也没有反思、检查的习惯。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检验答案的意识,看到检验的重要性,再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科学检验答案的方法。如代入法、反证法等。
  例如,某运输公司规定:每运输1个瓷碗需支付运费0.45元,运输过程中每破损1个倒扣2.05元。若该公司某日共运送400个瓷碗,共收到运费175元。请思考:运输过程中破损了多少个碗?学生解题过程如下:(0.45×400-175)÷(0.45+2.05)=2(个)。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假设运输过程中损失2個碗,则共损失2×(2.05+0.45)=5元,企业应收到400×0.45=180元,而实际收到运费为180-5=175元,验证原解题思路及答案正确。
  三、加强高年级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现实意义
  首先,有利于增强小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学生具备问题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运算带来的成就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其次,有利于深化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想顺利快速地解决问题,还需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需要学生具备理论基础,拥有清晰的思维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懂得纵向思考,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解决方法,促使其将数学知识迁移到陌生的情景中,从而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经过几年的学习,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数学学习经验,客观上也具备了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有部分学生并未真正学会运用所学数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教师从旁协助。在今后的高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并将其贯穿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全过程中,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周子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68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