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段学生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多元化趋势的逐渐加强,环境问题已然发展为世界性问题。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环境和绿色是我们身边最流行的词汇,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水资源危机、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对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上述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人们普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加强学校层面的环保教育势在必行。
我国农村地区地大物博,但是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其孩子的环保意识也令人担忧。当前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并没有单独开设环保教育课程,缺乏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导致农村地区小学整体的环保教育事业一直停滞不前,效果甚微。鉴于上述现状,我认为农村小学应该结合本校现有的特色,充分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环保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塑造其健康的人格。接下来,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一谈在农村小学生中渗透环保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引入社会环境问题,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为了让小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多媒体以小学生更加熟悉的方式将社会上的环境问题呈现出来,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棘手的环境问题,启发其主动思考保护环境的方法。
比如,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白色污染”的视频情景:河面上漂浮着很多白色塑料袋;在绿树丛中,花坛里随处可见扎眼的白色。教师借此情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的白色污染如此泛滥?教育他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教师可以借助主题班会组织学生观看抗洪救灾的真实纪录片,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到现在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生态正在遭受人为破坏。在课后,再让学生亲自绘制保护环境的手抄报,深化环境保护的意识。
此外,教師还可以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利用游戏、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在不同的声音和环境下的不同体验,从而学会辨别哪些声音好听,哪些声音不好听;哪些环境令人感到舒适,哪些环境令人生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懂得了搬动课桌椅应该轻拿轻放、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闹、保持环境整洁等道理,由此将环境保护的种子悄悄地播撒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
农村小学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可以进行环保教育的丰富资源,教育涉及环境问题的知识时,教师应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逐渐强化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挖掘环保教育内容,并渗透到教学内容中,这样才算得上抓住了环保教育的要点,才能达到通过学校教育这个重要渠道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但是,目前很多农村小学都没有真正理解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环保教育这一途径,任课教师不知道该通过何种方法找到学科中的渗透点,对于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感到一筹莫展。鉴于此,我认为教师有必要先制定好相关环保教育的渗透方案,然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内容,将其有计划地渗透到学期教学计划中。
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绘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者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的文章,还配有很多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优美插图和文字,有意识地熏陶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教材中还有一些说明体裁的课文,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教学这类课文时,教师要结合实际,找到最佳切入点,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仔细体味,将环保教育渗透其中。如《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会让整个生物界遭受灭顶之灾。再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牢记历史上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使学生懂得这个道理: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会破坏原本的生态平衡,人类也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和报复。通过这个教学方法,使学生树立自觉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意识。
再如,科学教材中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了: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人类将过多的废弃物随意乱扔,没有考虑到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污染,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认识到,不计环境代价的行为会对子孙后代的生存造成威胁,促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责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数学课上,在教学“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关于中国部分动物种数的题目时,教师就可以创设情境,向学生渗透生物多样性以及大量珍稀动物濒临灭绝的现状。这样一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借助教材上的资源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创建网络教育平台,丰富环保教育的资源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领域也抓住这一机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此背景下,农村小学应该积极主动地反思当前的环保教育现状,借助“互联网+”创新思维模式,寻找环保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整体观之,即使我国的环境保护教育起步较晚,但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比较可观的成效,也是环保教育的途径和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如今,借助“互联网+”,农村小学应该为环保教育谋求新的发展,创建网络教育平台,丰富和拓展环境保护的资源。
教师应借助“互联网+” 巨大的变革力量主动转变教育观念,由注重知识传授逐渐转变为注重学习能力和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比如,针对当时发生的大众汽车“尾气造假门”,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环境问题外,还要有意识地启发他们思考该事件背后隐藏的经济问题以及危机公关,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员开发符合区域实际、基于互联网的环保教育校本教材,颠覆传统陈旧的环保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小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填补认知空缺。通过借助网络教育平台,小学生可以自主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及与世界同步的最前沿的环保技术。比如,在讨论关于处理生活污水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生活污水的成分,明确其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借助网络平台学习处理污染物的技术,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生能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四、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将环保观念内化于心
在小学阶段多开展一些实践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其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小学通常会在春秋两季开展春游、秋游两次活动,在带领学生游览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捡起其他游客随意丢弃的垃圾,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教学生学会对不同垃圾进行分类,告知学生不能随意丢弃废旧电池、废弃电子产品,否则会对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污染。与此同时,教师要告诫小学生,自己今后在其他地方游玩时也应该注意整理好自己产生的各类垃圾,做到“来去无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能够养成爱护环境、不随意丢弃垃圾的良好生活习惯。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小学生们参观一些因工厂随意排放废水、废气而污染到周边地区的小溪、河流,借此为学生讲解水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受到污染的小溪、河流会对整个流域内的生物产生不利影响,部分水资源还有可能变成生活用水,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这样一来,保护环境的观念便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内心,使学生能在今后的活动中用实际行动践行。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环保观念普遍薄弱,再加上平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少受到关于环境保护意识的渗透,使得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不够敏感,对于环境恶化的深层次原因也没有较深刻的认识,这急需学校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向小学生渗透环保观念,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培养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懂得为美好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 林 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6890.htm